编者按: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24年底,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的乙巳蛇年由此成为首个“非遗”春节。徐汇区融媒体中心“汇视界”视频品牌在这个春节上线《美在徐汇 非遗新生》系列作品,用《开》《韧》《融》《思》《守》五个篇章展现徐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用非遗作品探索徐汇之美,带来一道新春文化盛宴。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追求速度与即时的满足。然而,总有人守着“慢”而不易的事,作为徐汇区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海派黄杨木雕的匠人们便是如此。



他们在纸上无数次勾勒描摹线稿,再以泥土为媒,反复揉捏,塑造着心中的形态。一次次成型又推倒重来,积累着泥稿,直到那形态在指间跃然欲出。




而后,随着匠人手中刻刀的起落,木屑纷飞,历经数月“一刀一凿”的雕刻,在只能做“减法”的木头上,木雕的形态与情绪渐渐显现。透过木雕的纹理,仿佛能感知时间的流淌。


就像这件徐光启木雕作品,经历了多个月的雕刻,“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形态与气韵渐渐显现。徐光启作为“海派精神”的源头,修改了历法,让现在的时间与世界有了统一的参照。而现在,一块木头经由海派黄杨木雕匠人之手,展现出了“海派精神”的独特气韵赋予。


这些年,有这样一群人在学校里面普及黄杨木雕技艺,他们希望一代宗师徐宝庆创建的海派黄杨木雕能够代代传承下去。他们充满信心,倾尽所有的热情和智慧,让这份传统艺术继续绽放光彩。



黄杨木雕要求匠人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极致的细心,每一处雕琢都是与时间的较量,与自我的对话。虽然道阻且长,但传承人在这片土地上,让创新与进取的力量在延续。他们不仅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那份对美的执着追求,对文化的尊重与坚持。让海派黄杨木雕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承载着文化的重量,绵延不息。




守,是徐汇根脉里的坚韧、守护与传承。守护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精髓,让每一笔、每一划,都镌刻着传承与创新的美好篇章。

文稿:刘倩朋 武坤辉

视频:白阳 刘倩朋 朱文喆 武坤辉

制图:张伊婷、黄珈玥

编辑:叶芳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