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茄子……”快门按下,曹才娟春节前的最后一节剪纸课在一片喜乐中画上了句号。相机里,孩子们整齐站着,小手高举着各自的手工作品,稚嫩的脸庞上满是自信,曹才娟站在队列最后,定格的瞬间,她笑意盈盈地张开双臂轻轻搂着身旁的孩子。
对曹才娟来说,今年很不一般。首个“非遗版”春节的特别意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片在这一年被重新擦亮,作为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前来向她请教、学习的手工爱好者络绎不绝,从8岁小孩到80岁老人,虽然忙碌,她却甘之如饴,用她的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曹彩娟与剪纸是有缘的。小时候,她就喜欢看着哥哥剪纸花,那一方方红纸在手中转动、变化,饱含一切可能,她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像哥哥那样去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梦想还没实现,一场车祸却让她半身瘫痪,数年动弹不得。“我是农民出身,外面的天地还没有机会看到多少,梦想也变得越来越遥远。”曹才娟不愿认命,她努力治疗,积极复健,直到有一年,电视里老年大学的多彩生活吸引了她的目光,她想腿脚不行或许还能依靠手艺。
在家人的支持下,2005年,曹才娟去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因为那时没有她心仪的剪纸课。“都是一种艺术创作,剪纸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于是,她白天静心画画,晚上用剪刀在四方红纸上裁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的道路并不容易,常常是早上9点出发只为赶上下午1点30分的课程,曹才娟却乐在其中。“我走路很慢,所以必须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行,可至少,我有目标了。”努力终会有回报,经过日复一日地磨练、年复一年地坚持,画笔在曹才娟的手中逐渐生花。
2014年,曹才娟的作品《文化大繁荣》在中国农民画、剪纸艺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这是她自发生车祸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又能创造价值了。自此,她的剪刀再也没有停下,剪纸,亦成了她与想象世界的载体。
这几年,曹才娟在松江开始变得小有名气。在松江区残联的协助下,逢年过节她会专门创作几幅喜庆的剪纸作品,送给孤寡老人;她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让更多人重拾剪纸的乐趣。2018年,她更是被成功推荐为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的传承人。
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前来向曹才娟“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是迎春活动,有时是小班教学。手要稳、心要静,食指抵着刀背,形成一个支点,手腕再灵活移动,今年的“蛇”样有太多弧形,创意图案有难剪的齿轮,细微处一不小心还会断裂,曹才娟带着大家一起让时间在指间流淌。
和作品成果相比,曹才娟更在乎他人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态度。“要谨慎,一不小心剪错一刀就要重来,但也不要怕失败,谁说重来不能有好作品?”她说。
今年,曹才娟已经69岁,老花眼越来越严重,但她却有了更大的梦想。“得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出去,这不仅是一项技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力量。”她希望古老的智慧之光能够点亮更多人的生活,一如当初的她。
文字:张立
图片:张立 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