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在桂平都有“行大运”的习惯,桂平西山就在城边,也是桂平人“行大运”的选择地之一。当然,新年总有一些祈愿,西山又是华南佛教圣地之一,有空上山装炷香,也是很多人春节的心愿活动内容。
近些年,随着文化生活的发展,地方文旅推出的活动也多了,每到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也会在西山举办一些文体活动。
初一上西山就看到有舞狮。
舞狮,其实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据说起源于东汉汉章帝(56年-88年)时期,那时有称“太平乐”,最早是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在历史发展中,中原移民南迁,到五代十国以后才传入岭南地区。
随着地方的不同发展,后来也有了南北之分,即南狮和北狮,这些讲起来就很多故事了。简单说,岭南及东南亚各地华人圈中都有着类似的舞狮文化。
在桂平的舞狮,属南狮,民间也习惯称为醒狮。和北狮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作为普通人,都是不懂的,小时候看舞狮,就知道前面一个人举狮头,后面一个人拿着狮头连出来的那块布。
后来,影视剧看多了,才知道一点,当然,也是很肤浅的认知,觉得南北舞狮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形,北狮讲究连体性,像形性,南狮则主要是狮头像一点。
不过,今天看到的桂平舞狮,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看到的那样了,已经有北狮的造型了。
一般来说逢年过节,或是重大喜庆活动,甚至一些商家开业,都会有舞狮助兴。不过,现在的舞狮和以前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现在的舞狮,主要看的是艺术表演性,在平地,在梅花桩柱,在八仙台,板条凳上,还有采青时的各种攀爬动作,舞狮人随着锣鼓的敲打节奏,进行各种狮步走位,狮头的各种神态表演等等。
这些表演都很有看点,精彩,观赏性强,也显得热闹喜庆,但对于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这些舞狮表演就有点“乏味”了。
因为那个时代的舞狮可不是现在这样的。
在八十年代,在桂平的舞狮活动最大的看点,就是采青“煨狮子”。
什么是“煨狮子”呢?“煨”,白话音不知怎么表达,简单说就是对着舞狮放鞭炮。
那时候的春节,在一些单位门口,人们都会立起一根三四米高的杆,在杆顶上面系着一个“彩头”,请舞狮队来采青。狮队要采青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纯是听锣鼓节奏,表演着顺杆爬上去吃青就行。
那时人们会在高处,对着往上采青的狮子放鞭炮,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买鞭炮跑上面去放。顶着震耳的鞭炮声,爆开的火光,浓烈的火药味,刺眼刺鼻的烟尘,舞着狮头,狮尾的两个人,几米高的“彩头”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比传说中的炸“年”兽都狠。
那时电视都不多,更不提现在的各种娱乐方式了,在地方举办的新春文化活动,都是很贴地气,也很聚人气的。个人买的鞭炮数量也有限,看不过瘾,所以,那年代“煨狮子”舞狮活动给了大家集中听鞭炮响,共贺共庆看热闹迎新年的机会。
往往哪个单位或是几个单位联合举办“煨狮子”活动,都会提前公告,所以一到时间,那就是人山人海,成百上千人围着看。
当然,现在讲那个时候的情景,未见过的人是没办法体会的,更何况,现在鞭炮都不提倡放了,“煨狮子”也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