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个春节,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多路记者行走山川大地,感受万家灯火,触摸发展脉动,记录广大劳动者、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我们在做好走基层报道的同时,送上一束花,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正月初四清晨7点,济南的街道上还飘着薄雾。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就出现在办公室,开始整理下午开会的资料。
墙上的时钟指向“8:25”。于金明将手头的资料收拾完毕,起身往门诊走去,“上午门诊排了40号。年初二开始工作,已经是我们的惯例了。放假期间很多孩子会来帮老人问诊,不上班这些患者怎么办?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要在岗。”
初四早晨8点25分,记者跟随健步如飞的于金明前往院士门诊
从院士办公室到院士门诊的路,67岁的于金明走得飞快,记者险些“跟不上”他的脚步。
“这是院长的正常步速。他平时坐诊时间长、走路多,有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毛病,坐诊中途我们都会提醒他活动一会儿。”山东省肿瘤医院党(院)办公室主任王沙沙告诉记者。
8点28分。此时,候诊大厅已有来自哈尔滨、铁岭、西安、临沂、滨州、德州、聊城、潍坊、烟台、菏泽、泰安、济宁、临沂等全国各地的20多位患者及家属等待着于金明的到来。而他的办公桌上已经摆好了与时间赛跑的“补剂”:一杯绿茶、一杯咖啡。
每次院士门诊开启时,会诊室会有其它医生根据网上挂号顺序先了解到诊患者情况,把包括患者基本情况、过往病史、携带影像资料、诉求等汇总到“患者病情简历”上,再由医生带领患者与院士沟通。
院士门诊一瞥
“过年好呀!”随着于金明对第一位患者的拜年声,8点30分,春节期间的院士门诊诊室门准时开启。
来自哈尔滨的李想(化名)夫妇带着乳腺癌病历,跨越1500公里寻求质子治疗肿瘤的建议,“于院长是国内放射肿瘤界第一位院士。我们对质子治疗比较看好,希望治疗效果能好一些。”看完病例后,于金明朝着李想竖起大拇指,“身体恢复的不错,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做质子治疗,它相比传统放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小的副作用。”
在省肿瘤医院,绝望与希望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这条线,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突破,更是对医学的追求与探究。
初四上午院士门诊患者正在问诊
一对西安来的夫妻为自家老人咨询,于金明一边举着CT片皱眉头细看,一边与身边医生交流情况。几轮讨论后,于金明和同事说:“我们不能光考虑是肺部肿瘤,是不是不排除良性结节病的可能?”
他转头用轻松的语气对问诊家属说:“咱们再做一个穿刺检查?虽说看起来像肺癌晚期,但万一不是呢?如果不是,你可要感谢大家。”家属马上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一声一声说着“谢谢”。
门诊室内气氛瞬间轻松起来,于金明笑着说,“这就是我更愿意做医生的原因。院士是名头,医生才是本分。”
话音未落,刚进来的问诊家属弯腰作揖说:“求求您,救救我们!”于金明三步并作两步将他扶起,连声说道:“放心,我们一起想办法!”再了解完患者情况之后,他给出了治疗方案,安慰家属:“还没治疗呢,咱们一定有办法,不要着急!”
除了给出治疗方案、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之外,如何用药更有性价比,怎样能更好减少费用压力也是院士门诊时常会面临的话题,“当医生要有两副心肠——科学的冷静、人文的温热”。
“没大问题,现在吃什么药?”陪着母亲前来看诊的刘念(化名)面对于金明的问询,她回答:“院长,在老家医生推荐一代靶向药,1500元/月,连续服用两年。我们想听听您的建议。”
“你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小王医生,算一下三代靶向药报销完多少钱。”
“三代靶向药合着每月1000元左右,需要服用三年。”“费用差不多,你们再考虑,三代要比一代效果好。”于金明说道。
而面对另一位独自前来看诊的年轻小伙儿,于金明提示,如果愿意可以考虑参加药物临床试验,前沿药物对治疗也有很好效果。
初四上午院士门诊患者正在问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时针指向11点30分,最后一位患者推门而入……三小时门诊,40位患者,茶水纹丝未动,唯一“补给”是半杯凉透的咖啡,“患者多等一分钟都是煎熬。”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于金明起身在白大褂外套上“专属”黑色棉马甲,马不停蹄开始准备下午全院中层干部大会,他要在新一年为全员干部“加油打气”。
初四清晨7:30于金明与大众新闻记者在会议室交流院士门诊情况
【记者手记】2024年5000余人次的门诊量,让于金明成为山东省肿瘤医院门诊接诊量“天花板”。谈到新一年的愿望,于金明说:一是医院能为国家作更大贡献,二是医生能为更多肿瘤患者解除病痛。
半天的蹲点结束了,这是院士门诊极为普通的半天,记者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在这里,新春不是日历的翻页,而是CT影像里的生机,是穿刺报告里的转机,是医患相握时传递的力量。
作为医护工作者,他们没有时间欣赏窗外的春光,却让无数人的生命重新绽放。我们把新春的鲜花,献给永远在岗的奋斗者。
在科学与生命的对话中,答案或许永远在路上。但这群追光者,却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温度与希望。
(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鲜花送给奋斗者|24年后,老李回家了
鲜花送给奋斗者|1600公里,他们一步一步查
鲜花送给奋斗者|急诊科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