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个春节,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多路记者行走山川大地,感受万家灯火,触摸发展脉动,记录广大劳动者、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我们在做好走基层报道的同时,送上一束花,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辛庄村冬天的路,晌午是走不得的,只有凌晨和夜晚,等到泥里的水结冰,才变成一条勉强能走的“冰路”。2000年的一个清晨,李学礼、杜西梅夫妇就是踏着这样的路开始了背井离乡的20多年。
二十年前的黄河,不似如今这般平静。
“我家就在河边,每晚睡觉,都能听到黄河在耳朵边上咆哮。”辛庄村民李守元说道。黄河如虎般咆哮,更如虎般肆虐,一次泛滥,吞掉的就是辛庄村民一年的收成,甚至房屋。“一座新房也就住五年,等到别人家的房台筑得比你高了,水就流到你家了,还得盖新房”。
之前的辛庄村,有三道村民自发垒砌的三四米高的河堰,“当时堰口处,堵的是生产队一条二十米长的船,河水过来,‘咔嚓’就把这船劈成了两截。”村民陈宝柱回忆说。
一头是滩涂上一次次被河水侵袭的农田,另一头是生活困苦的一家六口,老李夫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乡的路。这二十多年,老李夫妇过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从银行贷了七万块钱,年景不好的时候,都赔进去了。”杜大娘提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唏嘘不已。
现如今,这对勤劳能干的农民夫妇已经把西芹、娃娃菜种出了名堂,从河南到陕西,从广州到海南,他们跑了全国多个省份,在各地有了自己的十六个档口。“在外面打拼的这些年,想家吗?”“哪有人不想家呀,我们这不是就在等着回家嘛。”杜西梅哈哈笑道。
村民们在等家乡,家乡也在等着村民。自2017年黄河滩涂搬迁计划以来,在辛庄村的不远处,高高筑起了十个崭新的村台。其中辛庄村的村民就定居在如今的二号村台:黎明新村。村民们从原本破旧的土瓦房中,住进了崭新的现代化新农村里,目光所及,是一排排整齐的小楼,宽敞的小学、幼儿园还有崭新的配套医务室和政务服务中心等等。
“过去的家里的土墙,一到冬天,就是刺骨的冷,如今家家户户都开着空调过冬,政府给电费补贴,每天自己只需要交几毛钱的电费,生活真是天翻地覆地变化;还有洗澡,过去我们小时候哪有地方洗澡,现在都有单独的淋浴间……”类似这样的生活变化,村民陈宝柱列举了一件又件,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
“安居”的生活有了保障,还要做好“乐业”。2024年1月,焦园乡为发展村台经济召开了一次招商引资会,李学礼夫妇就借着这次机会回到了村台,“智农种植合作社”正式在黎明新村落地。“村民买不到好种子,我们提供;种这个菜没有经验,我们指导;菜种好了之后,我们找销路。”李学礼说,自己在外漂泊种地这么多年,农民的苦恼他清楚。
自从智农合作社成立以来,不少村民开始与李学礼夫妇一起,尝试各类蔬菜的种植。种植出的新鲜蔬菜,都收购回合作社统一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至于剩下的副产品,都送给村民们做养殖用,最多的时候,老李夫妇的合作社里雇用了一百多名村民作为社里的工人,二十四年后,老李再也不用在外漂泊,而黎明新村的村民们,也有了一笔在家门口就能拿到的数千元收入。
傍晚时分,李学礼回到村台上的新家。推开门,小楼的前院里,依然种着各种蔬菜,墙上挂的也是干农活时穿的衣物。二十四年后,还乡的老李,并未“衣锦”,但却把“农业致富”这一条长长的缎带,顺着村台,沿着黄河,牵到了全国各地。
“离开家二十多年,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记者问道。
“这个变化可太大了,当时离开的时候,路上都是水和泥,现在回来了都是水泥路”。
二十四年前泥泞的路未曾粘住老李夫妇离家的步伐,二十四年后,这坚硬的水泥路,却让他们重新回家扎下了根。
现如今,不只在黎明新村,整个焦园乡的十余个村台之上,都已经陆陆续续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一两家类似的企业。
“闲的时候就来打打工,既不耽误种地,也不耽误照顾家里老的小的。”工人李红燕大姐说道,这些村台上的企业,每个都能带动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就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新村台上的“安居乐业”。
“当年建村台时,最让人忘不了的,是地上打夯留下的一个一个圆,那一下下打夯的声音结实而有力。”东明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代明说。
从建设到搬迁、从安居到乐业,这一个个结实有力的小圆砸好了,黎明新村村民心中幸福梦的大圆也就圆满了。
把黄河土结结实实地砸到这村台里,黄河水也就冲不走了,沿岸的百姓的美好生活也就留住了。
(大众新闻见习记者 刘祯周)
鲜花送给奋斗者|1600公里,他们一步一步查
鲜花送给奋斗者|当乡村CEO站上黄土地C位
鲜花送给奋斗者|后八里沟村,村民变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