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玲梅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历史悠久,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有山有水。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人多以面食作为主食,饺子的始祖“娇耳”就发源于南阳。南阳的地方特色食品有:淅川酸菜、南阳油茶、桐柏豆筋、玄妙观斋菜、镇平烧鸡、博望锅盔、界中米醋、新野臊子、唐河肘子、白土岗辣子鸡、阎天喜饺子、方城烩面等。
提到“方城烩面”,我不由得想起一位“航天将军”,他就是栗在山将军。今天,我就和红船编辑部读者讲述一下栗在山将军的故事。
1916年,栗在山将军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栗贾庄村,原名栗元恒,曾化名王文忠、栗剑秋。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栗在山参加了广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仿制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2020年时,红船编辑部采访到栗在山将军的儿子栗克悟,他是空军驻125厂军事代表。栗克悟在接受采访时,用两句话概括了父亲的一生:“南征北战建奇功,两弹一星炳千秋。隐姓戈壁淡名利,德高望重栽树人。”
开国将军的革命旅程
1933年初,栗在山将军进入嵩山公学读书,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教育。10月份,17岁的栗在山在嵩山公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共青团宛北支部书记。1935年夏,在许昌灞陵中学转为中共党员。1936年初,中共许昌工委成立后,他担任工委青年委员,负责青年团和地下党的联络工作。
1937年初,中共河南省地下党重建后,栗在山任河南省工委秘密交通工作负责人,化名王文忠,到北平与中共北方局取得联系。此后,他多次来往于河南与北平之间,为中共河南地下党初期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4月,栗在山将军离开竹沟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线。在信阳四望山,他将自己的原名栗元恒改为栗在山。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新四军5师抽出部分力量组建了河南挺进游击兵团。黄霖同志为司令员,任质斌同志兼任政治委员,开赴河南。不久,任质斌同志回到湖北,栗在山接任游击兵团政治委员。
▲1945年栗在山任中原军区参谋长、兼豫中地委书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2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将49军军部改建为空军第三军军部,栗在山任空三军政委。1952年底,空三军赴朝作战。1953年夏,栗在山作为空三军第二批调换赴朝的军领导乘飞机到了朝鲜介川,兼任中朝联合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
1953年,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栗在山被选为团中央委员。
1955年,栗在山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茫茫戈壁滩,开启新征程
1958年初,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发展战略武器的指示,需要在戈壁荒滩上创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组建我国第一支导弹试验部队。
当时,临近春节,栗在山正在审阅部队春节的重大活动安排和走访慰问计划时,一个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要求他马上到北京来。放下电话,他就急匆匆的进京。
进京后,栗在山被带到了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的家里。萧华将军告诉他:“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决定筹建导弹靶场,国家和中央军委领导都认为你是中国导弹试验靶场政委最佳人选。”
不久,栗在山将军与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戈壁滩,在这千年沉睡、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战。
基地上,生活条件很艰苦,吃住都是问题,栗在山与基地其他领导慎重研究后,果断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他们一方面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打沙鸡解决眼前困难;一方面组织人员兴修水利、垦荒种粮、植树造林以保证今后建设。
▲栗在山参加植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官兵共同努力,基地不仅解决了基本的生活困难,而且将基地建成了西北荒漠里的一片美丽绿洲。
就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导弹试验基地出现在了荒凉的戈壁滩上。
1958年10月,栗在山担任基地首任政委。
1960年9月10日,是最后一个苏联专家撤离基地后的第十八天。当天的7时42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夺人心魄的火光,一枚导弹腾空而起,在按预定弹道飞行了7分钟后,成功击中弹着点目标。
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用中国生产的燃料,由中国人独立操作,成功发射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人群沸腾了,栗在山却流泪了:这是意义深远的成功,也是来之不易的成功!
同年11月5日,我国自行生产的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在滚滚气浪中隆隆升空,几分钟后导弹成功命中预定弹着区域,用大漠深处的回响宣告了中国国防科技力量的跃升。
十三载隐姓埋名,珍贵合影成见证
栗克悟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曾说:“父亲这辈子真是没有享着福,国家刚刚稳定,他就到最艰苦的西北荒漠创业,一去就是十几年。”
自从1958年那一通电话后,栗在山将军就像“消失”了一样,好多战友朋友都不知他的下落。
红船编辑部采访栗克悟时,看到家中挂了一张照片,栗克悟激动地指着照片说:“这张照片是父亲的骄傲。”
照片中,栗在山将军站在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中间。
那是1965年6月的一天,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前来视察导弹基地。刚到基地,周总理就看到了栗在山将军。总理快步上前去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是有功之臣啊,你这些年过得如何?”栗在山将军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想到总理会挂念着他。
随后,周总理便拉着栗在山站在自己和陈毅副总理的中间留下了那张十分珍贵的合影。
▲1965年6月周恩来、陈毅视察导弹基地时合影,中为栗在山将军
1970年2月,国防科工委下达了执行“东方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李福泽、栗在山统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
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组织试验队伍,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4月1日,两颗“东方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基地发射试验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
栗在山将军和其他基地领导深入试验第一线,全面了解试验情况,及时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一号”人造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及时通过调度报告跟踪情况。
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云霄,震撼全球。
“东方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可以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之一,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当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栗在山、李福泽等作为发射卫星基地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13年来栗在山第一次在大型活动中公开露面,至此关于栗在山将军“消失”的秘密终于解开了。
▲栗在山讲话,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主动让出岗位,骨灰安葬在酒泉
1985年,为了让年轻干部尽快地走上领导岗位,栗在山主动提出离职休养。其实他并没有休息,接着就组织创建了国防科委老干部大学。
1990年,栗在山将军突患脑血栓,以致半身不遂。此后,即使坐在轮椅上,他依旧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事业。
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栗克悟说:“父亲生前很少谈自己,父亲的经历我们大多是听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的战友及他们的子女介绍,看了他们的回忆录和相关资料才知道的。他们说, 栗在山是极具亲和力的好领导,他以高尚的人品、高超的领导艺术,把一班人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和战斗力,这是他的最显著特点。”
栗克悟还说,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子女照顾很少,却非常关心他人,经常资助有困难的同志,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记得1974年冬的一天,国防科委组织机关到总政礼堂看电影,人们看到栗在山的车来到礼堂前,认为栗政委也来看电影了,可是从车里下来的却是三位烧锅炉的职工。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栗克悟激动地说:“从内心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骄傲。为了使那些在基地戈壁滩上战斗一辈子的官兵能够回到内地安度晚年,父亲离休后跑了好几个省、市与当地政府协商,组建了多个干休所,使基地一些离退休人员在内地得到了安置。父亲的老部下提起这些事,都从心里感激他们的老政委。”
▲栗在山将军的骨灰安葬在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
2006年12月30日,栗在山走完了他光辉又艰辛的一生。栗克悟说:“遵照父亲生前的遗愿,我们将他的骨灰送到酒泉导弹试验基地安葬,让他永远陪伴他钟爱的航天事业。”
附录:
故居老宅的故事
▲栗在山将军故居
资料显示,栗在山将军的故居是一处有200年历史的豫西南民居,故居内存有栗在山将军用过的旧家具和两个箱子等文物。
有网友在栗在山故居拍摄的视频显示:他们家族兄弟共二十人,栗在山排行老三。目前,在故居住的是栗在山将军的堂弟,排行十六。
栗在山将军的故居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院,土坯砖石的老房子,院子里种了很多绿植,郁郁葱葱。这个老宅的房子已经缝缝补补了好多次了,经过风雨的洗礼,房子的外墙和里面都已经部分塌陷。
为了怀念栗在山将军,他的堂弟一直住在里面,打理着房屋,守护着最后的一份思念。他的堂弟在视频中声音颤抖地讲述道:“栗在山将军夫妇二人南下参战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途中把两个儿子留在了一个老乡家里,战争是很残酷的,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在战争中,栗在山将军被困在了一个小山坡上,当时没有吃的,为了生存只能挖草、吃树叶、煮皮鞋、煮皮带,他的夫人为了让他能够生存下去,打扮成一个道人去化斋。等到战争结束时,他们的两个儿子却丢失了,回到老家时,家里的老人也去世了。”
【资料来源:南阳史志文化发展中心、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南阳大关网等机构的网络资料】
编辑:张玲梅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