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声街的东西有一个特点,从价格、品质上来讲都不是豪华版,但它绝不是乞丐版。这就是天声街,那边是大舞台,这边的角落是新华书店。天声街完全是个菜场,原来叫铁路街,天南地北的都有。过去老法租界住的格外的杂,都是见多识广的人,口味也蛮杂的,适应性蛮强。唯恐花样品种不多,只要做的好都买单。

好几个朋友就说天声街菜场如果有点品质,是消费者逼出来的。就像在天津开茶馆说相声一样,天津能够说开茶馆能够说相声,但凡能够说的相声都不错。为什么?说的坏的早就被喝倒彩赶下去了,所以说的好是真捧你,说的不好是真往台下上赶。



很多都是老店,说规矩大概有10年没来,样子没有很大的变化。还是有很多是老店,像冰记烧腊、卖鞋子的,好像十年前就有增加了一些新店。原来是陪到老特价老师过来,天声街菜市场的很多半成品。原来老师就住在劳动街养老院,有时候不愿意吃养老院的菜,就打一点饭,打的白饭,然后到天声街搞点半成品。

别个弄好的半成品就搞的半熟的,蒸肉,把粉子拌好了,别个味调好了拿回去一吃,反正老人就搞点圆子。记得这里有个卖青稞馒头的,就买的馒头到汉口不吃。



天声街的东西有个特点,从价格、品质上来讲都不是豪华版,但它绝不是乞丐版。基本上在性价比较优厚的情况之下是一个低配版。卖豆丝的小摊子确实是汉口的一道景观,你看它后面的是一个么斯铺子,殡葬服务一条龙。但是在这个殡葬服务一条龙前面支一个摊子,它就是一个豪华的全配套的豆丝店。



这个黑的跟那个白的有什么区别?这是黄豆是漏豆的,要买圆的,有方的也有,熟的也有,没烫的也有,买回去也可以。切不切?今天不切,叫她自己切。

现在汉口豆丝饼分为两个门派,我跟他分的,一个分为硬派,一个分为软派或者叫耙派。这个属于耙派,比较软。他这包的是腌菜,这个饼子要炕到软乎,有一点锅巴,有嚼劲,他香要舍得放油。其实汉口还有一派,这叫软派,还有硬派。硬派像铁一样的,或者是个皮子,不一样但那么硬。



有个好处,这里可以装东西,装模式的。他调好的料,装了个藕丁,原料,但这里放的麻辣粉之类,再就是放了个粉丝,味道也调好了,他就舍得放油,坚硬无比。但是这东西就是吸油,香晓得不?这个也蛮香,我吃了两个。

就是他在一个殡葬店门口,大概总面积2.5平方米的位置,他有一个豆丝的,一个一个,基本上是一个专卖店的效果。所以这就是一个生存智慧,毫不违和,他也蛮自然,别个也不觉得尴尬。

手撕鸡外卖鸭一律特价20元,现在我们改了,我们屋里不搞腊鱼腊肉了,我搞酱油了,升级了,那就腌鱼了,不腌大鱼了,我们腌鳊鱼,武昌鱼,武昌鱼,也蛮好吃,也蛮小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精力,没有那么多时间总拿这个晒,因为这个东西要青鱼,要去晒的,你没得个精力,这大的青鱼,我老娘搞不动了。



小时候可以搞,小时候蛮大的鱼,有的腊味晒几个晒几天就可以,晓不得,咱有的时候就打个包放到冰箱。这个小摊子蛮有意思的,它跟对门是一道风景,就是小小的皮子,包的馅料,一个人一个桌子,对面也是的,这对襟效果,对面的就是一个蛋黄皮子包的鲜肉,对面就是,也是一个武汉的小嫂子在这里做,一个十指翻飞,就像是小时候上课的课桌,要学好人生这一课。



净菜,洗的干净的,还是有这种传统,这传统是很奇妙的,到现在还有余绪,算不上顶流,就说是在性价比当中是比较高的,挂糊也蛮好的,黄爽的。



原来读书的时候,很多的作家写散文,就是到一个地方观风问俗的希望,到一个地方的菜市场,因为能够最快的了解这个位置的风土人情。应该说天声街,这个菜市场不大,但是是了解汉口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窗口。

所以不管外地的朋友,武汉的朋友,有时候到汉口来玩,或者说是心里有点不舒服了,可以到菜场逛一逛,体验一下现在流行所说的这种烟火气,到生活头里。

多炟哈子,这个姐,我老师跟我讲,说这个炟是一个火字旁,右边一个元旦的旦,普通话读da跟妲己的妲是一个音,但是文化练踏,多炟多体味一下滚烫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