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视频天象
翻译:张瀚之
校对:牧夫校对组
编排:陈宏宇
后台:朱宸宇
https://scitechdaily.com/webbs-stunning-discovery-could-these-mysterious-little-red-dots-be-the-universes-earliest-black-holes/
右边的图片是韦伯(JWST)的MIRI仪器观测的NGC 628星系,复杂的尘埃丝网和明亮的恒星形成区域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不同颜色对应MIRI的不同观测波段:红色代表MIRI F2100W,橙色代表MIRI F1130W,青色代表MIRI F770W,而整体灰度亮度来自MIRI F1000W波段。图片来源:左图来自Hal Heaton,右图由Judy Schmidt(NASA、ESA、CSA)观测并提供。
读到“红点”这个词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卡尔·萨根笔下的暗淡蓝点。在那张旅行者1号拍摄的著名照片中,地球只是宇宙深空中的一个微小光点,提醒我们人类自己的渺小与脆弱。而今天,韦伯捕捉到的这些“暗淡红点”,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宇宙诞生之初,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未知。从“蓝点”到“红点”,这些图片让人们深感天文学的浪漫与壮美。对于人类来说,天文学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懂得敬畏。在宇宙的宏大乐章中,人类不过是短暂的一抹微光,但正是这点微光,让我们的好奇追寻着更多的答案...
著名的暗淡蓝点照片:旅行者一号从40亿英里外的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可见地球只是太阳光束上的一个小点而已(图中被人工加上的蓝圈)。
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神秘“小红点”近期被证实有可能是年轻的黑洞,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早期宇宙现象的理解,甚至有可能挑战现有的宇宙学理论。
自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开始工作后不久,天文学家就从它传回的数据中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其中就包括这些遍布早期宇宙的小型红色天体。这些现象被命名为为“小红点”(Little Red Dots,LRDs),虽然目前我们刚刚发现他们的存在,而且对他们的了解仍知之甚少,但他们的存在已经引发了关于宇宙初期演化的新问题和新的理论假设。
一组天文学家通过分析韦伯望远镜的公开数据,汇集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小红点”样本集。这些天体几乎都是大爆炸后的15亿年内的产物。研究显示,这些“小红点”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心存在正在成长的黑洞的星系。
一组天文学家筛选了来自JWST的多次巡天数据,汇编出迄今为止最大的“暗淡红点”(LRDs)样本集。图片来源:NASA, ESA, CSA, STScI, Dale Kocevski(科尔比学院)
“这些新天体群让我们困惑不已,因为我们在较低红移(即时间尺度上离我们更近的宇宙中)找不到类似的天体,”研究的主导者、来自缅因州科尔比学院的Dale Kocevski教授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大量的工作,以确定这些‘小红点’的本质,并弄清他们的光是否主要来自正在吸积的黑洞。”
早期的黑暗宇宙
Dale Kocevski教授的团队利用韦伯望远镜的公开数据,汇集了大量“小红点”样本集。他们起初在“宇宙演化早期科学数据计划”(CEERS)中寻找这些红色天体,随后,又筛选了其他宇宙遗产数据场,包括“JWST高级深度宇宙探测集”(JADES)和“下一代深度宇宙探索公开调查集”(NGDEEP)。
不过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收集筛选工作。与以往研究不同,他们的方法涵盖了更宽广的红移范围,也就是“小红点”在大爆炸后约6亿年开始大量涌现,而在15亿年后数量迅速减少。“小红点”的这种分布模式十分有趣。
在对部分样本的光谱数据分析中,他们发现约70%的“小红点”有气体正在每小时320万公里(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快速旋转 ——这是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的典型特征!这表明许多“小红点”实际上是活动星系核(AGN)。
“最让我兴奋的是红移分布情况。这些高红移的红色天体在大爆炸后某个时间点几乎完全消失了,”研究合作者、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Steven Finkelstein教授说道。“如果它们就是正在成长的黑洞,这或许意味着在早期宇宙中存在一个被尘埃遮掩的黑洞大爆发时代!”
宇宙学差点被推翻
“小红点”首次韦伯被发现时,有人认为它们表明宇宙学“又出了问题”。如果像一开始大家认为的,这些天体的光全部来自恒星的话,这意味着某些星系在宇宙早期成长得比以前认为的要快的更多。
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天体的光源主要来自吸积的黑洞,而非恒星。这意味着它们的星系更小、更轻,所以在现有宇宙学理论框架内存在合理。
“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宇宙崩溃问题’的方法,”这项研究合作Anthony Taylor教授笑着说道。
"小红点"的未来研究方向在哪里
尽管研究取得进展,但是“小红点”依然充满谜团,有很多问题我们还一无所知。比如,为什么它们在较低红移中消失?一种猜想是它们有着内向外的成长模式,也就是随着星系内的恒星形成从核向外扩展。当超新星提供的气体减少,黑洞周围的尘埃会逐渐消散。此时黑洞褪去气体茧,颜色变蓝,所以不再呈现红色特征,就在“小红点”数据集里消失了。
除了这个谜团之外,“小红点”们还缺乏X射线辐射,这和较低红移中的黑洞不同。但因为在某些气体密度下,X射线光子是有可能被困住的,所以也许“小红点”是被严重遮挡的黑洞。
天文学家们正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探索“小红点”,包括分析它们的中红外特性,并广泛寻找吸积黑洞以验证“小红点”标准。更深层次的光谱分析和后续观测也将有助于破解这一未解之谜。
“关于‘小红点’的性质,总有两种或更多可能的解释,”Dale Kocevski教授总结道。“这是一场理论与观测之间的持续博弈,我们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这项研究结果已在第245届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并被《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发表。
责任编辑:郭皓存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阿特拉斯彗星环绕太阳
为什么ATLAS彗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尾巴?上周,彗星C/2024 G3(ATLAS)经过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位于水星轨道内--并急剧变亮。不幸的是,当时这颗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人类很难看到。但美国宇航局的SOHO航天器看到了这一点。图为ATLAS彗星的SOHO(LASCO C3)图像,该图像是几种不同彩色滤光片的合成物。在可见的几条尾巴中,中央的白色尾巴可能是由灰尘组成的,只是反射阳光。红色、蓝色和绿色尾巴可能是离子尾巴,其颜色由彗星喷射并由太阳激发的特定气体发出的光主导。目前,ATLAS彗星在南部天空显示长尾,但随着它移出内太阳系,长尾逐渐消失。
Image Copyright: Image Credit: NASA, SOHO Spacecraft, LASCO C3; Processing: Rolando Ligustri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