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NASA 消息,帕克太阳探测器近日以每小时 69.2 万公里的速度穿过了太阳外层大气,飞行高度仅距太阳表面 380 万英里(610 万公里)。
这是人造物体第一次抵近如此靠近太阳的区域,而且比任何人造物体的移动速度都快。
根据 NASA 的数据,这个记录的第二名是 Helios 2 太阳探测器,在 1976 年 4 月飞抵距太阳表面约 4300 万公里的位置,可见帕克太阳探测器这次抵近太阳探测,比之前的探测器更加靠近太阳表面。
帕克太阳探测器的外形,顶端是一个隔热防护罩。图片来源:NASA
那么,610 万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与太阳自身参数对比,太阳的半径大约为 70 万公里,这意味着帕克太阳探测器已经抵达约 8.7 倍半径处,这个位置处于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日冕层,其厚度可达到数百万公里以上;
与太阳系行星对比,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约 5800 万公里,610 万公里接近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十分之一。
帕克太阳探测器进入日冕区域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研究太阳动态:
抵近日冕区探测粒子!
我们研究太阳,第一推动力是太阳是太阳系内唯一的恒星,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目前所知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存在于地球表面,人类文明也不可能出现。
同时,太阳的日常行为又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动,都可能对地球上的生命构成影响。我们所熟知的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地球就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范围内),就由与恒星的距离、恒星类型等多个参数决定。即便是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微小变化,也能影响到地球上的四季更替,恒星对周围行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太阳表面释放的X级耀斑图像,右侧极为明亮的闪光点为耀斑释放。图片来源:NASA
我国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在 2024 年 5 月 6 日预报,太阳爆发了一次 X4.5 级强耀斑,会导致我们日常所依赖的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供电设施、输油管线、航天活动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日冕物质抛射到达地球附近时,甚至会形成地磁暴。
掌握太阳的行为规律,对于规避这些极端空间天气事件有显著帮助,尤其对于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的航天员。从远期看,人类进入行星际空间(比如从地球前往火星),也需要掌握太阳活动的动态,否则就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太阳本身就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对日冕“离奇”的高温困惑不已:按理来说,日冕区域距离太阳表面更远,温度应该更低才对……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日冕温度可高达上百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都要高(太阳表面只有 5500 摄氏度),两者形成了巨大反差。当日冕爆发太阳耀斑时,会迸射出比正常情况更多的能量,最终与地球大气层接触,导致电网、卫星通信等受到极大影响。
这是在2017年8月日全食期间拍摄的日冕及其周围延伸射流。图片来源:WIKI
要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探测器深入太阳日冕层附近,探测到流经该区域的粒子情况,研究日冕区域的空间环境,以及发现驱动能量流动的机制等。
为此,帕克探测器携带了法拉第杯,这是一种用于测量太阳风的离子和电子通量以及流动角度的传感器,可以在真空中捕获带电粒子,结合其他设备可对这些粒子速度、密度和温度进行测量,从而掌握日冕区的基本情况。帕克探测器还携带有电场和磁场调查装置、广域成像仪等,在探测器抵近日冕时展开多种科学研究项目。
为了抵近太阳日冕区域,帕克探测器多次利用金星的引力助推,在 24 次绕日轨道飞行中,逐渐缩小与太阳的距离,最终达到最靠近太阳表面的轨道位置。
帕克探测器利用金星引力加速实施绕日轨道飞行。图片来源:NASA
日冕、太阳耀斑、太阳风……
“牵一发而动全身”?
帕克探测器抵近距太阳表面 610 万公里的位置,该区域属于太阳的日冕层,是太阳最外层的大气结构,是一片炽热的充斥着等离子体的区域,围绕着太阳并一直延伸到太阳表面上方数百万公里的位置,日全食期间,我们可以通过日冕仪观测到这里。
日冕并非总是均匀分布在太阳表面,在太阳活动的平静期,主要出现在太阳的赤道附近,在活跃期可出现在赤道和极区。
太阳耀斑与日冕息息相关,耀斑是太阳盘面或者边缘观测到的突发闪光现象,围绕在太阳黑子附近的强磁场区域。当耀斑形成的时候,会释放储藏在日冕中的磁场能量,并且形成可携带大量微粒的太阳风,如果方向朝向地球,就会撞击地球的电离层引发极光。耀斑分为 A、B、C、M、X 五个等级,X 级最高,能量可相当于数十亿颗以上的氢弹爆发所产生的能量。
太阳风暴是以上这些事件的综合,可指太阳耀斑爆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等。
太阳风袭击地球的想象图。图片来源:WIKI
可以看出,太阳的活动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日冕物质抛射通常与太阳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有关,更可能牵涉到太阳内部的能量传递,其中的联系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帕克探测器近距离靠近日冕层的原因之一。
从探测器执行的任务来看,通过帕克探测器传回的数据,科学家试图确定日冕的加热机制、太阳风能量流的加速来源、太阳风源区磁场的变化规律,以及日冕中观测到的结构是如何演变成太阳风、高能粒子如何在日冕与其他太阳大气结构之间传递等问题。
“接近”太阳,
我们需要防护“材料”
由于日冕温度极高,探测器要穿过这片区域,首先要有足够有效的热防护措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探测器穿过太阳周围的日冕区域,隔热罩表面温度只会被加热到大约 1400 摄氏度。
科学家设计了一个 11.43 厘米厚度的碳复合材料防护罩安装在探测器前端,最高可承受 1650 摄氏度的温度,大部分仪器设备都躲藏在防护罩后面,避免被高温影响。
科学家通过计算,躲藏在防护罩后方的环境温度,只有大约 30 摄氏度,可以保护仪器设备不被日冕高温影响。碳复合材料防护罩采用碳复合泡沫和碳板制造,涂上白色陶瓷漆,能够尽可能的反射更多的热量。
帕克探测器的热防护罩。图片来源:NASA
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日冕有上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但是探测器防护罩只需要承受约 1400 摄氏度即可,这岂不是有些矛盾吗?
这里涉及到热量和温度的概念,在太空中,温度可以达到数千摄氏度,但不会给物体提供大量的热量,温度是基于对粒子移动速度的测量,热量则是对这些粒子传输总能量的测量。
所以,高温对应的是粒子可能有很快的移动速度,但如果粒子数量很少,就不会传输太多的能量,这会导致热量不高。
由于太空中大部分是真空,很少有粒子可以将能量传递给探测器的防护罩前端,当帕克探测器穿过有着上百万摄氏度的日冕区域,虽然温度极高,但粒子密度很低,科学家经过计算,隔热罩前端只需要能承受约 1400 摄氏度即可。即便如此,但对人造材料而言,这也是非常高的耐热温度,相比之下,火山喷发的熔岩温度还略低一些。
帕克探测器穿过日冕区域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为了能捕捉到足够多的太阳风粒子,收集粒子的法拉第杯可不能躲在隔热罩后面。科学家采用钛锆钼合金制造了法拉第杯,进一步提升可承受温度,使其能直接暴露在日冕区域的强辐射环境下。
由此看出,探索外侧空间的基础之一就是材料学,当有了能抵御极端日冕区域环境的材料,我们就能进入这个空间展开科研探索。这个路线同样适用于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比如有着强辐射和极端寒冷环境的木卫二,以及大气压是地球近百倍的金星表面等。
参考文献
[1]我们的太阳:事实
[2]前往太阳:帕克太阳探测器为何不会融化?
[3]深入探究:帕克太阳探测器
[4]帕克太阳探测器创历史最近距离飞越太阳
[5]维基百科:耀斑
[6]关于太阳耀斑,你关心的问题一次说清楚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川陀太空 科普创作者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