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八线



医药集采这一大招果然厉害。

从此进口药、原研药大面积退出医院,留下的几乎都是国产仿制药。

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仿制药价格确实低,但质量实在难以恭维,疗效更是成谜。

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你敢吃吗?

“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来自上海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的3个金句,精准点中了集采仿制药的死穴。

郑主任悲哀地说,自己是外科医生,过去用合资或进口麻药算得准时间,但现在算不准了,“麻药不睡的,本来用一支,现在用三四支才能睡着。”

麻药不起作用,根本麻不翻病人,还没有孙二娘的蒙汗药有用。

手术过程中病人还完全清醒,能活蹦乱跳,要是因为疼痛难忍,蹦起来伤到自己或者医生怎么办?想想都可怕。

华东地区某三甲医院麻醉科主任李亮(化名)对此感同深受,“有一些麻药药效确实不如以前。”李亮的应对措施是“增大(麻药)剂量”,但他坦言这么做会增加副作用,对患者会产生一定危害,十分考验麻醉师的经验和能力。

这得多吓人啊?医生根本掌握不好麻醉药剂量,下少了,麻不翻病人;下多了,病人可能就此永远沉睡不醒了。

这还只是剂量的问题,由于集采麻药太便宜,还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正如北方地区某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张超(化名)所说,“国产麻醉药价格便宜很多,除了对药效的担心,我也会有安全方面的顾虑。”

这几位医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因为价格被压得过低,集采药必然会出现上述问题。

因为药厂是要盈利的,不管是原研药还是集采药,都有其合理成本,如果集采价格低于成本,那药品的利润空间就很小,甚至亏本。

药厂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肯定不会做亏本生意,如果在现有低价格前提下想不亏本,那就只能降低原料成本了,这样的结果就是药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大量劣质药品进入医院,既损害了医院的信誉,又伤害了病人的健康。

但对医院和病人来说,这是双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这都难不倒急医保局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伟大专家教授。

这不,已经失传40多年的针刺麻醉技术又重出江湖了。

首倡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周教授目光深邃,善于回望过去,果然从历史的长河里打捞出了“针刺麻醉”这一奇珍,进行大力鼓吹推广,还领衔成立了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并举办了第一届现代针刺麻醉学术论坛。

这个针刺麻醉其实并非什么新技术,起源于1958年,当时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发布了题为《针刺替代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道路》的论文。

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条件艰苦,这一方案迅速吸引了领导的目光,并被大力推广。

据北京中关村医院退休医生刘京林回忆,”当时卫生局有规定,动手术时,必须有百分之几十的针麻——好像是针麻比率必须不少于20%还是25%。要是没完成任务,你就会挨批评。“

但当时的医生并不太接受这一技术,刘京林说”我们医生很不愿意用针麻。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也很紧张。化学麻醉,打完麻醉药后,我们会用夹子夹一下病人,问他疼不疼,他不疼,大夫才下刀,对吧?可做针麻,不准问疼不疼。若问,他肯定会答疼。没打麻药,他能不疼吗?大夫只能不问,“呱唧”一刀就下去了。“

病人也不愿意针刺麻醉,为此医生护士还要反复做思想动员,让病人放心,如果有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实在疼痛难忍,医生就会鼓励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但大家毕竟都是血肉之躯,光靠坚定的革命意志无法战胜疼痛,而药物麻醉由于效果好,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更容易被人接受,这个针刺麻醉技术慢慢就无人提及,自然而然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没想到这次因为医药集采,这个被淘汰已久的技术又被周教授打捞出来,重新焕发青春了。

可惜这个针刺麻醉有个致命的缺点,单靠扎针无法进行,需要其他手段配合才行。首先需要给针通电,利用电流镇痛,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效果不好,手术过程中还需给病人注射化学麻醉剂。

等于是既扎针,又通电,还打麻药,三管齐下。

至于到底是麻药起了作用,还是扎针起了作用,至今还是一个谜。

反正不管怎么样,周教授的目的达到了,自己高兴,占领了针刺麻醉第一人的宝座;这一方法完美解决了集采药品质低的问题,病人高兴;又省了医保费用,医保局也高兴;如果病人吃了仿制药嗝屁了,还能省出社保费用,社保局更加高兴,四方面都赢了,比哈哈教授的双赢还多两赢,简称四赢,赢麻了。

不得不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