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年度书单
哲学是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回应,是人类智慧前沿实践的探索。哲学的美在于探索,在于寻求真理的过程,在于精神逻辑在文字中的投射。哲学致力于追求思维体系的严密与周全,也引导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本期我们为读者整理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与大家相见的哲学方向的33本图书,涉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类别。让我们以书为鉴,与书为友,一起探寻哲学的奥秘。
中国哲学
国家与心性:
牟宗三政治哲学批判
陈迎年 著
2024年12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28-3997-4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薄”,卑之无甚高论,却是“实说”。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厚”,却是“虚说”。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自下而上”的牟宗三从经济问题开始。“经济组织是其他方面的托命线”。由此“托命线”,牟宗三强调“私有财产是人格尊严的一道防线”,而能够沟通康德、黑格尔的法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自由实践,让共和国的强制力成为绝对命令,同时避免那种道德悲剧,也即崇高的道德以其神圣尊严的外衣替代了法律的位置,掩藏了对民生的冷漠。本书强调,心性是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够缓慢而坚定地朝向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文明行进的文化基石,牟宗三政治哲学有再奠基之功,以现代国家为传统心性奠立理性根基。
原儒:
体用视域下先秦儒家的“一贯之道”
崔海东 著
2024年9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28-2370-6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一贯之道”的展开。
上篇“体论”分别讨论实体、工夫、本体。实体即真实无妄的物体,分为道体、性体和心体,总称为“实体三态”。工夫指针对心性情欲作自我调节、控制与优化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下→上→下……”、“知→养→行”连绵不绝之运动,包括下学而上达、上达而存养、存养而践履,总称为“工夫三阶”。本体指人凭工夫重新认识到的实体,包括境界与气象,分为“欲仁斯至境”与“君子气象”、“仁民爱物境”与“圣人气象”、“天命流行境”与“天地气象”。总称为“本体三境”、“气象三位”。下篇“用论”则讨论仁心之发用。道心苏醒,仁体方首出庶物,打开属人的世界,开始其自觉的旅行,由己及人,层层发用,开启忠恕之行,经历齐家、化乡、治国、平天下,更参赞化育,最终峻极于天。
本书初步建构起一个囊括先秦儒家基本义理的自洽体系,还原了孔门“体用一贯”的结构与先秦儒家的本旨。
简帛道家文献研究
苏晓威 著
2024年6月出版/198.00元
ISBN 978-7-5228-3813-7
本书从《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
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跳出诸子看诸子”,对道家的知识背景进行研究,思考道家对其他诸子的影响,以及诸子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附录部分是对与道家类文献相近之《彭祖》《地典》《盖庐》的研究,以及对《太公》的全面辑佚。本书是目前为止对出土道家简帛文献所作最全面的研究,论述深入,分析透彻,在不少方面都有创见,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哲学指津
仲辉 著
2024年11月出版/78.00元
ISBN 978-7-5228-4440-4
本书在人文主义的视野下探讨如下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教育与哲学学习的境遇及本质,为什么哲学要使用概念和命题的方式来开展论证,人的知识的界限在哪里,哲学探索精神主题的要义是什么,如何达到智慧,以及爱是什么。本书主要篇章分为三讲,分别是:第一讲,哲学的教与学;第二讲,关于智慧;第三讲,爱是什么。系根据哲学(philosophy)之本义“爱-智慧”的内涵拆分而来。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经验,把理性、精神与智慧的要义逐层分解出来,举重若轻地、言简意赅地让读者明白哲学中的这些事情与主体追求的能力密不可分。托马斯·曼曾论证歌德与托尔斯泰是人类文明史上杰出的人文主义的引领者。本书作者也在歌德与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名著小说中解析出了关于智慧与爱的主题性见解,有机地融入到写作中。哲学与文学的互证是作者写作的特色,在本书中,关于哲学教与学的问题还融合性地引证了我国古代典籍《学记》、《论语》、《乐育堂语录》等核心思想。总之,贯通多年之所学和教学经验,旨在为读者通往哲学之路奠定较为原初和基础性的学习意识。本书内容分作三讲,但每一讲每一小节之间都是一气贯通的,会让人有阅读的呼吸之感,也会有聆听大学课堂的临场感。
道通为一:
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周努鲁 著
2024年10月出版/79.00元
ISBN 978-7-5228-4037-6
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单就文本内容而言,宋徽宗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颇有可采之处,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认为“诸注中宋徽宗与王元泽独能知道家义”。徽宗之注文辞雅驯,颇抉道家之窍,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之理路与思想内容,亦影响后来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解释与发挥道学。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时期部分政治实践的思想文本依据。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畴和文本内涵的详细理解,以及修身与治世思想之表达。同时,本书亦结合徽宗朝之政治文化与部分政治实践,论述宋徽宗“道通为一”的政治理念及其注《老子》之动机。
《管子》四篇研究
陈志雄 著
2024年10月出版/118.00元
ISBN 978-7-5228-3996-7
本书将《管子》四篇看作自成一体、具有典型黄老思想特征的文本丛来加以研究。在“文本结构”篇中,主要探讨《管子》与《管子》四篇的关系、《管子》四篇的篇名意义、一体性、经解体例及其作者与学派归属等议题。在“义理阐释”篇中,主要围绕道气关系论、身心修养论、秩序论三个方面展开《管子》四篇义理的分析、诠释。而在“思想比较”篇中,主要基于《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建立与《管子》四篇的比较性视野,试图从他者思想的角度来理解《管子》四篇,厘定《管子》四篇的思想来源、思想特点、思想走向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通过以上三大步骤的研究,本书力图将《管子》四篇的形式与内容、内因与外缘做一个较为彻底的解析和厘清。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傅锡洪 著
2024年8月出版/238.00元
ISBN 978-7-5228-4063-5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良知”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气道针经 · 太极经 合璧(全二册)
陆锦川 著
2024年8月出版/198.00元
ISBN 978-7-5228-3999-8
《气道针经》为首部太极学哲理及气道医学经典。20世纪90代初,陆锦川先生宗太极大道本旨,依太极气道传承,融会自己多年气医、中医临床实践经验与深厚学养,在会通道门秘传气医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太极气道金针诊治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太极气医理法体系,精心撰著为《气道针经》。全书依先天卦之流行,铺陈结构,分八部六十四章,师干法坤,以篇纳卦,合以易数。《气道针经》以太极哲理阐析气道金针理法、诊治、施用法要,以太极哲观析解气医、中医、西医人类三大医学体系之哲理基础、体用同异,也综合了现代自然科学的磁场论、引力论等,对比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别。书中不仅述论气道医学的生生之理、自然之成、形气神体用之妙合,更且将宇宙演化、人生规律、言意之辨、性命养修、生理病理、医理治法等熔为一炉,借医理而阐发天道与性命之道,以有无动静、天人合一而论述形神关系;以老庄自然无为、无待齐一而超越世间执着;以先后天论、体用论、本末论等自然哲观破除特异功能等说法。全书立言妙微高古,行文雅致藴藉,颇有两晋六朝道经的逸韵。
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
姚文帅 著
2024年8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3685-0
本书聚焦于“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即为什么要认同国家、认同国家的意义何在。本书运用概念辨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国家认同的价值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对国民、族群、民族的生存发展所起作用的深入探究,围绕国家认同的价值本质、特征、生成根源、评价和实现等五个问题展开论述,对于实现国家认同的价值建构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早期儒家群己观念流变考
洪晓丽 著
2024年7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3565-5
本书以“个人与共同体”的现代论域为背景,以早期儒家群己观念的建构为线索,结合现代哲学分析与观念史研究方法梳理其意义结构、内容生成及其近代转化,力图呈现儒学中除“心性”观念之外的“群己”观念在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流变和延展。
二程理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刘振江 吴建设 张丽 任金帅 著
2024年7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3632-4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二程理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着重挖掘其当代价值。全书主体部分分别从天理、道德、义利、诚敬、公心等方面梳理二程理学思想,并对其中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论述,由此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探讨其当代价值。本书依托《二程集》这一中华典籍,并引用其他经典如《论语》《孟子》《礼记》等参照论述,文笔通俗、资料翔实、解读科学,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
张学立 杨岗营 著
2024年8月出版/138.00元
ISBN 978-7-5228-0681-5
本书首先探讨了逻辑的观念,并通过回顾中西方推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提出了研究所秉持的逻辑观念和方法,即以逻辑与文化关系为纽带,深刻认识并高度认同关于逻辑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思想,坚持文化逻辑观,精准运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其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比较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比较逻辑学描述、评价、会通“三层次”理论设想,并按照这一设想展开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开展中国古代科学逻辑思想研究的新命题,拓宽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提出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数学公理化演绎系统的、具有中国文化“推类”逻辑特性的必然推理,并比较了二者的异同,证明“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
黄河与中国文化
田宝祥 著
2024年5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3758-1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意义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黄”、土地之“黄”与人种之“黄”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多元”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一体”的意识和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禀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夏大地与中华儿女的、具有情感性与精神性的文化生命。精神性的“真”、伦理性的“善”与艺术性的“美”在黄河之水、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文化中获得了动态的融合。
儒学现代性的实践逻辑
邓天颖 著
2024年6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3687-4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的语境下,探讨儒学的“两创”逻辑以及儒学与中国式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融合机制,归纳和剖析传统儒学进行“两创”的现代性转化路径,为阐释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独特范式提出了以“常识哲学”为参照的理论视角,同时提出了儒学参与中国式现代性话语体系构建的“两创”策略和解决方案。
摄大乘论教程
静安 编著
2024年4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1687-6
本书为中国佛教协会主编的“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为《摄大乘论》教学辅助读物,属原典类辅助教材。在释义中,除采用白话消文外,义理皆以世亲和无性二人释论为归趣,以实现方便今人阅读的同时不偏《摄大乘论》正义。在注释上,根据作者在闽南佛学院多年讲授《摄大乘论》至经验,对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释词以唯识学相关工具书释义为优先,部分作现代解读。
中国基督宗教史(635-1949):
一种跨文化视野
陶飞亚 [美]魏克利(Philip Lauri Wickeri) 主编
2024年3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2122-1
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
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调适过程,其间既有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亦有挫败与不适;既有思想的交锋与对立,亦有理解与认同。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
基督教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基督教与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亦能被吸收并演变为中国的基督教,从而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原道:
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彭春凌 著
2024年1月出版/158.00元
ISBN 978-7-5228-2650-9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因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原始之美:
萨满教与西方人的想象
[美]安德烈·A.茨纳缅斯基(Andrei A. Znamenski) 著
苑杰 译
2024年1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2625-7
古老的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与这种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信仰伴生的是一种率真、自由、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认识到,这种“原始之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
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明代老学研究
涂立贤 著
2024年1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1652-4
综观明代老学研究现状,明代老学史和老学个案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对整个明代老学而言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明代老学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书尝试以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明代老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与明代社会、思想的互动,客观评价明代老学在中国老学史、思想史与学术史中的地位。
温州道教史
陈安金 孔令宏 韩松涛 等著
2024年1月出版/198.00元
ISBN 978-7-5201-3498-9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性制度化宗教。本书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道藏》、正史文献、地方志、碑刻、口述史材料、家谱、宗谱、登真箓、秘传手抄科仪本等多种材料,介绍了温州道教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详尽地论述了汉代至当代温州道教的历史,指出,温州地区在历史上曾为浙江道教重镇,名山鼎兴,宫观众多,道坛繁盛,高道辈出,道派纷呈,对浙江乃至中国道教都有深远的影响。不同于既有的地域道教史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本书缩小到以地级市为单位,具体地、深入地展开研究,力图以小见大,彰显道教更为丰富的内涵。本书在众多具体研究对象例如近现代温州道教的阐述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研究
刘延超 著
2024年1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2344-7
本书以“孝道思想”为研究核心,将众多宋代巴蜀名儒、家族集中进行考察,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挖掘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相关内容,以探求宋代巴蜀思想文化中的德孝特征和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的个体特征,进一步丰富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
天理与秩序:
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郑济洲 张洪铭 著
2023年1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2691-2
宋儒对政治的讨论是伦理化的,其以天理为依循,在士大夫思想的引导下,推进着政治秩序的理性安排。“得君行道”与“共治天下”是由宋儒所主导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旨归,但在现实的政治秩序中存在着士人主体性和官僚化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君道与臣道的博弈。在宋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天理与事功的矛盾,衍生出王霸之辨、义利之别等学理争鸣。从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向度来看,其特质是在古礼复活下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对功利化的统摄。
钱穆文化-道德观研究
姚楠 著
2023年1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2413-0
本书旨在揭示钱穆先生的文化观、道德观、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钱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观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文化建设方面,试图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质和核心精神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精华的认同和自信,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道德建设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延续和培育中国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特质,帮助人们认识和体悟道德对生活和人生幸福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有助于道德建设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实践。
《淮南子》的伦理思想
莫楠 著
2023年12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2647-9
本书从学术源流、形上依据、现实范畴、践行之道等方面对《淮南子》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一方面,《淮南子》勾连了从自然到社会关系再到国家治理的道德画卷,另一方面,《淮南子》提出了道德教化与道德修养的具体原则、对象与途径,让人由被动受教化到主动求修养,最终提升道德境界,成就道德理想人格,化解道德困境。
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
于述胜 周少明 著
2023年1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2556-4
本书系以“四书”为主要文献依据、以“意义—感通”为思想主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其中,“教化哲学”用以概括儒家哲学之思想特质,“意义”和“感通”则用以揭示这一教化哲学之根本宗旨和方法论原理。全书从分析把握儒、道两家的世界观和意义世界入手,将其世界观和意义世界概括为由“一体”“感应”与“生生”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为方法论前提,阐明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体系。然后,通过具体考察《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对儒家教化哲学的核心思想、理论特质展开深入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当代解读
刘秉毅 著
2023年11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2496-3
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图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哲学、如何发展哲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伍云亮 著
2024年10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4173-1
本书运用比较历史和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围绕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建构这一主线,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演进逻辑。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文化进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主体重塑何以可能:
从马克思到哈特和奈格里
周治健 著
2024年10月出版/89.00元
ISBN 978-7-5228-4258-5
本书的写作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体解放理论观照哈特和奈格里主体重塑理论。哈特和奈格里是师生与合作者的关系,两人同属于当代西方左翼,他们的理论关切正是重释马克思主体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体解放理论存在一般物质生产逻辑与资本生产逻辑两条线索,唯有超越资本生产逻辑才能实现主体彻底解放。本书将哈特和奈格里主体重塑理论置于马克思的视角之下,认为哈特和奈格里主体重塑理论停留在一般物质生产逻辑层面,而没能达到马克思主体解放理论之资本生产逻辑层级。鉴于此,当代西方左翼部分学者已将理论视线转向中国,从群众路线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寻求破解哈特和奈格里主体重塑理论内在限度的方案。
论教育学的科学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话语分析
时益之 著
2024年10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3989-9
本书在具体生动的社会结构中思考了“教育问题”和“教育学问题”,展现了中国教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与科学的“缠绕”与“是非”。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话语分析为辩护的前提立场,从学术话语的角度认识了“科学”“教育学”的复杂性之后,尝试对教育学的科学性做出理论承诺。
本书阐释了教育学科学性的辩护前提、理论承诺、历史语境、现实境遇和提升路径,为认识教育学的话语实践和推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和思想资源。
本书提出回答“教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科学”是一项重要的、根本性的且艰难的工作,但也同意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发展策略,是一种必要而非充分的途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张楠楠 著
2024年7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3869-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对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回避作为发展理论的基础,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即为了避免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可怕指责而尽可能地不与物质生产理论发生关系,以至于文化批判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聚焦于文化内在性而最终使得文化与其关涉的物质、经济等因素相分离,其所形构的对文化高度的自反性理解的趋势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去经济学化”的后果,也是当代重建文化批判理论的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本书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审视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实质性影响与限度,强调文化批判理论不能停留在上层建筑领域用文化解释文化,而应从物质需要、客观经济与历史必然性等角度形塑文化研究的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董楠 著
2024年6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3728-4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格局,因而从理论上系统阐释该理念也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理论任务。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为研究依据,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世界形势变化,提炼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即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论和认识论四大视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系统性的哲学解读。本书内容翔实,论述深入,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认知,助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神圣家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任帅军 著
2024年3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3441-2
《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这是他们首次合作、生前定稿和公开发表的著作,它不仅通过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使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大受震动,成为锻造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且开启他们长达40年的共同事业和伟大友谊。本书从文本比较视域探究《神圣家族》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群众史观、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承前启后阶段、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论述、对现实生活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之间的互文,对用文本阐释原理、反思历史和关照现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超越
朱正平 著
2024年1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2805-3
深邃的历史感与体系化的历史观构成黑格尔哲学独有的特质。黑格尔深刻洞见了资本主义摧枯拉朽的内在力量,并立足时代特征对人类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其在历史的本质性规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超越,根植于对人类历史实践进程的进一步具体考察与研究,完成了西方思想史上历史理论的一场变革。
策划:佟 譞
编辑:丁曼泽
审校:袁卫华 等
转载自:人文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