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qí),是一个写法不复杂但使用频率却不算高的汉字。多数字典对于“淇”就收录了一种解释,那就是:“水名,在河南省北部(河南的淇县就因淇水而得名)。”《诗经》中有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乍看前面这段介绍,似乎与胶东半岛并无关联。但实际上,胶东范围内亦有带有“淇水”字样的地名,那就是莱州市的“淇水”村。
观看地图可以发现,这个淇水村位于莱州市北郊,属城港路街道管辖。关于该村的由来,地名资料收录的说法是:明初姜姓建村,南邻淇水河,村因河名淇水。
(▲淇水村的位置示意)
这里提到的“淇水河”,虽然总体规模不算突出,但由于距离莱州城(掖城)比较近,且直接流入海,因此在清代的《掖县志》中就有专门记载。县志在“山川”章节中称:“淇水河,城北十里,出双凤山,径北十里铺,西北流至诸(朱)旺入于海。”在“艺文”收录的《掖山水记》(作者:张祖述)中也有记载称:“大基之阴,泉出为淇水河,涉十里铺,汇大原,达朱汪(旺)入于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淇水河”之外,淇水村本身在《掖县志》中也很有存在感,这主要与该村的地理区位和当时的特殊功能属性有关。
在地理区位上,淇水村地处掖城以北不远,又临近大路(登莱官道),因此设有“急递铺”。即《掖县志》所称:“东北路通登州府铺八,淇水,县东北十二里。”
而除了具有“驿递”功能之外,淇水村在明清时期还具有相应的“防御”和“仓储”属性。其中,在防御方面,当地设有一座“墩”,即“淇水墩”(设有马兵二名,守兵三名);在“仓储”方面,当地的“淇水仓”是明代掖县十二所“社仓”之一(每仓有廒房三间,后来荒废)。
由于淇水村相对特殊的地位,其在明清时期掖县乡社区划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县志记载,清代掖县的“临过乡”所辖十三社当中,就有“淇水”社。总而言之,淇水村算是一个比较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