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沿革来说,桂平有两座百年中学,一是浔州高中,始于1904年筹备的浔郡中学堂,刚过120年校庆不久;二是桂平一中,始于1907年筹备的桂平中学堂,刚过117年校庆不久。
为何两个学校的建校历史差三年呢?
对大多数人认知来说,三年就是学校先后建立的顺序而已,没有什么好说的;
对了解点历史的人来说,浔州当时高一级的行政,桂平是低一级的行政,两级行政区域学校建设有先有后的建设,这也很好理解。
非要较真这同一个县城两所百年中学校的“三年”之差,是不是有点太无聊,还能扯出什么说法来?
那还真不是,真论起来,桂平浔高,桂平一中的三年之差,就是反映了清末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一段重大历史的改变。
清末戊戌政变后,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张百熙提出变通科举、广建学堂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拟定了《学堂章程折》,这就史称的:“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展开说那就是长篇了,相关的历史有兴趣的网上搜一下可以了,简单通俗的讲,就是取消科举教育体系,开始近现代教育体系。事实上今天的教育体系,就是从这个学制不断的更新发展而来的。
像其中规定了各个年龄段的教育章程,含有大学堂以及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于今天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等。
当然了,从科举教育一下子转变为近现代的教育方式,总会面临很多问题,如都是些“之乎者也”的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传统教书先生,他们都不懂新学的内容,也转变不过来,怎么能教学生新学,新知识呢。
于是就出现了“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的问题。即有“学堂必须有师”,所以各地最先发展的就是师范学堂,先培养适应各级新学教育的老师。
变革之下,新学四起,教资力量却严重的欠缺。
像大学堂,高等学堂、省城的学堂,这类多是处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是省市的行政文化中心或是重要的关注度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教师教员容易招聘到,招些老外,或是留学生等等,但一些普通的府州县中学堂,小学堂,想找到一些有背景的,接受过新学教育的教师,教员可就不容易了。
而且按当时的师范章程规定,及各地的实际情况:
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师范学堂之师范生。
省城师范学堂,或聘外国人为教员,或辅以曾学外国师范毕业之师范生。
外府师范学堂,则只可聘在中国学成之师范生为教员。
换到实际情况,当时的浔郡中学堂,作为府一级的学堂,后来民国时还发展成为“省级中学”,关注度就高一点,接触的教育资源自然就多一点,容易一点吸引各地的教育人才,师资力量。
而桂平中学堂,作为地方学校,关注度低一点,这个时代有限的高级一些的本土师范力量还没普及到,各级地方办的师范学校也才刚刚起步,毕业生不足,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只能等上一两年,才能招来老师,等来老师,才能正常进行新学教学活动。
比如,在1902年,广西浔州府有一位长期在教育界任职的教育大家陆尔奎,正好就在浔州府的浔阳书院任山长(地方教育领导),他留过洋,在一些早期的,有影响的学堂工作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比较早的接触到“壬寅学制”,所以在第一时间就提出开办浔州师范学堂,以培养地方的师范人才。
这是广西师范教育之始,也是近代新学在广西之始。
招收一些已经接受过科举教育,但对新学思想有意向的学子参加师范教育学习,成为现在所说的“老师”。正是有了这些地方教育出来的本土老师,才有可能再延伸发展地方的各级教育。
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浔州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出来了,有一定的师资力量 ,教育人才补充选择了,本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桂平中学堂,桂平小学堂,也就在这时间之后顺势的,陆续的建起来了。
所以,这就是不简单的三年,一个师范教育发展史的过程。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