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
一座城,
百年穿越。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当年人称“小上海”》节选。
沪闵路最南端,就到黄浦江了。过了江便是奉贤。
这里有个百年渡口,当今官方称谓“西闵线轮渡站”,该渡设于清末民初,最早为民间手摇船摆渡。
沪闵路筑好通车的10年后,即民国二十一年(1932),连接江对岸沪杭公路的轮渡由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在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车辆轮渡。
渡口原本是直对着沪闵路的,只不过这些年来因市政建设需要已两次西移。现在原址上建起了闵浦二桥,代替车辆渡的功能,它同时是公路和轻轨上下叠合桥梁,于2007年1月8日正式动工修建,三年后,即2010年5月21日,公路层正式通车。而5号线南延伸段到奉贤南桥的轻轨则于2018年底正式通车。
沪闵路东侧,靠原轮渡站这里,现在是一幢幢的商品房,有“浦江花园”“星河景苑”等几个小区。但生于20世纪70年代或之前的老闵行人都知道,原先这里就是闵行老街。而人们口中的老闵行,其历史就是始于此。
闵行老街所在地为原闵行镇。闵行之名的来源说法颇多,但源于“敏行”最为可靠。1504年弘治《上海志》始有敏行之称,1512年正德《松江府志》始称闵行,1750年乾隆《上海县志》初见闵行镇。从元代设黄浦江闵行义渡,到明代初年设立黄浦巡检司,再到明末清初,正式被官府确立为建制镇,并以重镇载入史册,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并且人文荟萃。
闵行渡一带的经贸活动日益活跃,催生了闵行老镇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延伸,易园、李园、项宅等大户人家的宅院纷纷建成,形成新的街巷。出现了以南北大街为主干,前东街、后东街、老西街、新西街纵横其中的格局。这些阛阓布局、名人往迹、祠庙馆所、园林官邸、民居商铺及市井风情交织在一起,浓缩为老街的精髓。纵横交错的街巷正是老镇的脉络所在。而当地人更习惯于把它叫作“闵行老街”。
老街上曾有近20条小街巷,还有些小街连正规的名称都没有。清同治《上海县志》有一段关于“韭菜街”的记载:“张必荣,字季华,归安(今浙江湖州)人。鼎革时奉母梅民避乱遇盗,母子赴水,藉枯木浮至闵行,遂家焉。梅喜食韭,必荣种韭养母,人呼其里为韭菜街,卒附祀孝悌祠。”这条声名远扬的韭菜街就位于闵行老街东南部。
20世纪90年代的韭菜街(资料图片)
民国十七年(1928)后,闵行镇成为上海县首镇。到1946年时,老街街面上已有商铺395家,涉及18个行业,另有个体摊贩48户。用当下的眼光来反观,论品牌多是百年老字号、家传有序,论特色多是镇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远非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大型SHOPPINGMALL所能及。黄浦江畔的外滩街是粮米棉花毛猪建材的集散地,吸引了江、浙、皖、闽、豫等省商客纷至沓来。单说这毛猪,外滩毛猪市场在镇上是出了名的热闹,菜场肉摊头上出售的猪肉自然是现杀现卖的。若是在老街的大小饭馆里点上一份“红烧肉”,那滋味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这条路,历经百年沧桑,岁月洗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快速推进,无论是名字、形态、走向都在不断演变。要了解这条路的前世今生,首先得从路名上作番概念性的解读:无论是沪闵路,还是老沪闵路,都深深地烙上了沪闵南柘路的印记,了解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才会深刻感受到上海城乡百年间的变迁。
2025年1月起,第二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颛桥中心小学 四(3)班 王诗菡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