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当时还是小作者的作家余华收到《北京文学》的一封信,邀请他参加笔会,要求他带着稿子去。

余华并没有现成的稿子可以带,但是他又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毕竟当时能去一趟北京很不容易,况且余华那个时候发表作品还不是那么容易,根本没有约稿,现在却等于是有了一个捷径,与决定他的作品命运的编辑面对面。


所以余华必须写出一篇小说来。那么写什么呢?

巧的是,余华在一张晚报上读到一个小消息,讲的是有一车苹果,在去新昌县的路上被人抢了。他读了之后,灵感突然闪现,就决定干脆就写抢苹果。

这一写,就诞生了余华写作生涯里第一篇真正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而且整个写作过程非常的愉快,半天时间就写完了。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十八岁少年听了父亲鼓励,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一开始少年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可旅途中挫折不断。

车抛锚了,接着一群路人抢走货车上的苹果,少年想阻拦还被打,司机却在一旁冷漠看着,最后连少年的红色背包都被抢走。

到了晚上,少年只能在被遗弃的货车里过夜,经历了从失望、愤怒、绝望到无奈接受的心理变化。

这读起来很简单的故事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展现了成长的残酷与幻灭,少年从充满期待到最后无奈接受,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还体现了人性的冷漠与温暖,少年遭遇冷漠暴力,也在困境中感受到内心温暖。

同时,反映出教育与成长的悖论,少年远行是受父辈鼓励,可在社会上遭遇的挫折,源于传统教育和现实的脱节。

而且小说里起伏公路象征人生不确定,找 “旅店” 象征追求人生目标,揭示了社会现实的荒诞残酷。


这篇小说,让余华的“先锋”之名广为流传。

而这部小说的之所以能够诞生,它是有老师的。那就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余华2002年在苏州大学演讲时说过:

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这部作品给我终生难忘的印象,就是自由对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小说里面有一匹马,那匹马太奇妙了,卡夫卡完全不顾叙述上逻辑的要求,他想让那匹马出现,它就出现,他不想让那匹马出现,那匹马就没了。我想要是这样写,我也能写,大师都能这样写,那我也当然可以学习。

卡夫卡是一个解放者,他解放了我的写作。

卡夫卡让余华明白小说创作能突破传统束缚,不用拘泥规则。

就说余华提到的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吧。

《乡村医生》里,那荒诞与梦境化的叙事特别突出,马凭空出现,医生瞬间穿越雪路,打破常规因果关系。

用 “现在时” 叙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主题有多重隐喻,探讨个体面对强大力量的无力感等。

逻辑断裂,情节没紧密因果联系,增强荒诞感。对人性和社会也有深刻批判,医生出诊遭遇各种荒诞冷漠。

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像 “神马” 象征不可抗拒的命运。等等

这样了解过之后,我们就能发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有不少卡夫卡影响的影子。

比如创作思想解放了,余华大胆用先锋写作手法,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还把现实梦境化处理,用断裂叙事、荒诞情节和陌生化比喻营造梦境感,像把鲜血比作眼泪。


因果结构也断裂了,开头结尾突兀,情节间没紧密因果关系。对 “真实” 的定义也变了,用荒诞情节和断裂叙事展现成长残酷与人性冷漠。

叙事风格上,和卡夫卡一样荒诞冷漠,展现人性的荒诞冷漠。

以上就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创作故事,看起来挺偶然的,其实却有必然性。如果你这对篇小说以及它的借鉴对象卡夫卡的作品感兴趣,不妨花上一点时间好好读一读,相信必有所获。

(网图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