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草书时,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由易到难”,二是“取法乎上”。第一个原则意味着初学当从章草或行草练起,而不是从狂草入手。同时,也不要去选择那些用笔过于狂放和丰富的名家为“启蒙老师”,比如二王、张旭、怀素。


第二个原则则是告诫我们要以古人为师,尤其是晋堂诸家,毕竟米芾说过“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将这个两个原则综合来看,孙过庭无疑是最佳人选。首先,他的草书取法很正,精研王羲之笔法。其次,他的字以行草、章草为主,便于上手,而且不像“二王”草书那样笔法过于多变,很适合作为“直入魏晋”的跳板。


孙过庭传世作品极少,《书谱》《佛遗教经》最为有名,但这两件作品各有缺点。《书谱》用笔出现了雷同、单调,气韵上也存在“闾阎之气”,也就是说不能脱俗,唐代窦臮在《述书赋》中直指此作:“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若长期临习,很容易拘囿其中。


而《佛遗教经》藏于日本且真伪难辨,真实性存疑。而在近期,台北故宫重磅展出了孙过庭一件尘封已久的草书真迹,那就是《孝经》。此作是孙过庭中年时期奉敕所写,用笔一丝不苟,精谨细致,每一个字都妙到毫巅。


相比《书谱》和《佛遗》,此作用笔更为活泼自然,丰富性上更胜一筹。全卷雅隽妍美、精致典雅,又没有“闾阎之气”。而在真实性上,《孝经》递藏有序,先后藏于贾似道、董其昌、清内府,卷末董其昌等人的跋文也证明了它是真迹无疑。


董其昌在跋文中赞叹此作极为罕见,珍贵程度和精妙程度胜过了《书谱》。此作中缺损的几个字由明代书法家祝枝山亲自补全,因此全卷实际上一字不缺,洋洋洒洒近2000字,且绝大多数是不重复的,几乎囊括了日常所用,适合作为日课长期练习。


米芾曾点评孙过庭:“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孝经》笔法之正宗、高古,值得我们仔细研究。此作以尖锋入纸,落笔后形成小虚尖,随之衄挫、蓄力,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遒劲挺拔,如“锥画沙”,书写过程中动作丰富,轻重、疾徐、提按变化明显。


董其昌跋文

用笔方圆兼备,转折处如“折钗股”,收笔沉稳而不拖泥带水。结字以纵取势,端庄中带有欹侧,平和中有险绝,高低错落,俯仰呼应,极为到位,动势十足。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枯润得宜,纵览全卷,字字精到,笔笔细腻,气韵潇洒雅正,堪称学习晋唐草法的“范本”。


而今,我们将孙过庭《孝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