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应该是若即若离的,一方面要能满足百姓的审美需要,让大家能看得懂;另一方面又不可过于迎合大众需求,从而降低专业性。简而言之,艺术美与实用性结合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进而实现不朽。
举例来说,“印刷体”虽然工整细致、美观易识,但用笔过于单调,笔法太过雷同,导致了“状如算子”,所以得不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不适合我们长期练习。而曾翔、邵岩等人的“射书”“吼书”,创新性太强、个性过足,专业称好但大众根本看不懂,最终只能局限在某一圈子里走向消亡。
纵观书法史,有没有业内、业外都赞赏,百姓、专家都说好的字呢?答案是有的,比如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启功这些人以及他们弟子的作品,普遍收获了较高评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幅金光闪闪的书法,每一个字都是用铁打造,再镀上铜锡合金,单字重量超过1千克,总计达到了千斤,颇为震撼。
这件作品名为《中华颂》,以行书写成,字字精到细腻,一丝不苟,既无大开大合,也不以棱角、锋芒取胜,符合“君子藏器”“中庸敦厚”的审美,每一个字大众都能看得懂、认得出,对书法有了解的朋友也能从中看到笔法的变化,可谓雅俗共赏,网友盛赞:这才叫艺术!
这件书法的作者几乎没什么名气,很多人从未听说过,他就是张志和,为人极为低调,既不收徒、也很少办书法展,一直兢兢业业耕耘于翰墨,他也从不妄谈创新,而是以“复兴古法”为己任,是如今书坛为数不多还能踏踏实实写字的名家了。
张志和1958年生于河南邓州市,自幼学书,靠着临摹欧阳询、颜真卿的字帖启蒙,每日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书房里练习。1983年,张志和考入许昌师专中文系,攻读古典文学专业,闲暇之余就向学校里艺术系的老师请教书法,在他们的帮助下,书艺突飞猛进。
后来,张又考入河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读博期间,他的导师是启功,有这位名师指点,张志和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多次在书法展中获奖,名气越来越大。2009年,他受邀为大会堂金色大厅写书法,于是他亲自撰文并完成了这件《中华颂》。全作高3.8米、长18米的巨作。
笔画遒劲有力,刚健而不失婀娜,提按有度,方圆并用,牵丝引带,字大而灵活。结字紧凑,平和中有几分险绝,内紧外松,俯仰得宜,摇曳生姿。每一位参观大会堂的游客,都会在此作前驻足观赏、合影留念,它也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书法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