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内部审计的使命所在,这是广大内审人员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作为党和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科学概念,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24年12月举办了“内部审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论坛”,目的就是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各位专家领导共同探讨分享各自领域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及思路方法,让广大的内审人员近距离聆听相关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最新思考和要求。
论坛上,来自中央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地方单位的内部审计负责人、地方内审协会负责人等4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内部审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激荡思维、交流经验,共商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之计。
此次论坛,是一场高规格、高水准、高成效的学术盛宴,更是一个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宣传推广此次论坛成果,我们摘编了部分嘉宾的主旨发言,集论坛要义,述主旨观点,给内审人员以借鉴,予广大读者以启发。
内部审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的召唤,是大家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内部审计具有离得近、看得清、审得勤、改得快的优势,关键是立足本职、聚焦主责,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适应新时代、满足新要求、担当新使命,发挥好促进决策落实、揭示处理问题、督促审计整改等三项基本作用,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促进决策落实
按照管理学一般原理,在广义管理链条中,第一是决策,第二是执行,随后还应当有监督环节,才形成闭环。否则,前两个环节——决策、执行可能难以落实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中央已经作出决策部署,有关方面已经并将持续进入作出更多具体决策及实施状态,客观上需要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监督决策部署是否得到认真执行,实施中有无懈怠、走样或打折扣等情况,以促进和保障有关决策及具体措施的落实到位。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促进决策落实,不能仅限于监督本单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施意见或方案的执行情况。虽然是内部审计,但也必须提高站位,关注另外两个更重要层面决策或措施在本单位贯彻落实情况: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还有就是国家主管部门、所在地方党委政府、本单位所属上级单位的配套政策措施。
内部审计所在的单位,首先是宏观中的微观,总体中的局部,然后才是微观和局部本身,不能就微观论微观,不能仅局部看局部。同样道理,内部审计,首先是本单位的审计,其次才是对本单位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只有兼顾多个层面,特别是更高层面,内部审计才能促使本单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上下衔接贯通,保障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得到贯彻落实,直至取得良好成效。
二、揭示处理问题
(一)揭示存在问题
在决策落实及各项具体执行等狭义管理活动中,不论无意还是有意,过程及结果有可能与决策要求相偏离,或不正确,甚至存在违反有关纪律和法规等问题。究竟有无偏离、是否正确、有无问题,不能仅凭当事人判断或说了算,客观上需要经由另设专业人士加以验证或评判。在此基础上,视具体情形,还应当要求采取措施,对偏离、差错或问题予以纠正、调整或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促使工作过程及结果均少发生以至不发生问题,从而实现健康发展。这里的专业人士包括内部审计人员,验证和评判是内部审计要做的工作,促使被审计方少发生甚至不发生问题则是内部审计追求的目标和应当发挥的作用。
众多单位实际情况表明,经审计后,未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几乎没有。这也正是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开展内部审计(以及其他监督检查)的必要性所在。用学术话语讲,可以有两项假设:一是未经审计的情况,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二是经过审计则可以揭示出存在的问题。人们常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不揭示存在问题,无法形成全面、客观、准确判断,不仅不利于正确决策,不利于对执行情况及结果作出评判,更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滋长,以至贻患无穷,最终危及已经取得的成绩。
因此,我们应当响亮地提出:无问题不审计。如果不存在问题,没有开展审计的必要;而审计未发现问题,则意味着审计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揭示问题,并促使少发生以至不发生问题,是审计最基本职责,也是最基本作用。当然,如果的确不存在问题,怎么审计也都发现不了有问题,这正是被审计方、审计方以及其他更多方面都希望和追求的状态。
与促进决策落实需要兼顾多个层面一样,内部审计发现存在问题,也应当在宏观与微观结合上下功夫,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从宏观着眼;在宏观思路和目标引领下,从微观着手,着力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再返回到宏观,做到以小见大、查微知著。既见树木更见森林,通过微观内部审计,助力本单位及宏观、总体中国式现代化。
人们常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审计领域,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审计揭示问题,关键是三要素,即事实、依据和判断。事实,即以审计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依据,即衡量被审计事项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等;判断,即将前二者关联比对,得出结论。判断主要分为事实判断、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政治判断。事实判断,要确认真实还是虚假;是非判断,要区分正确还是错误;价值判断,要衡量效果好坏或优劣;政治判断,则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作出综合判断,既要依法办事又要实事求是,既要明确责任又要能够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担当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具体情况,审计如何揭示问题,应当审慎作出判断,以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
(二)处理发现问题
审计在揭示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依据规定的职责和权限,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移送处理意见及审计建议。有人说,审计是经济保健医生。这里就从医生看病保健谈起。医生是专家,给多个病人看病。因其见多识广,不仅知道是什么(什么疾病)、怎么办(怎么治疗),还知道为什么(分析病因)和怎么更好(怎样尽快康复或不再发病)。在给病人诊断的同时,还要拿出治疗方案或转送治疗方案,以至告知康复注意事项或提出保健建议。同样道理,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团队,当然是专家,精通会计、熟悉经济、通晓法律、懂得管理、擅长监督,对众多不同单位、不同事项、不同责任者进行审计,多年历练,积有丰富经验,在揭示并处理或移送处理问题的同时,还会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或所在单位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等等,从而建立健全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审计揭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项目审计报告;二是专项审计信息。除此之外,学习借鉴国家审计做法,建议创新方式。比如,通过综合性审计报告——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向本单位党委审计委员会提出年度审计报告、审计机构向经理层提出年度审计结果报告以及受委托向董事会提出年度审计工作报告等方式,提出有关审计建议。这样的建议,接受层级更高,资源整合能力更强,后续效果也会更好。
三、督促审计整改
审计揭示问题、作出处理或移送处理、提出审计建议之后,应当如何推进呢?如果仅靠被审计单位自觉,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结果。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有的为无意疏忽,有的则是故意、刻意或蓄意而为。仅凭自觉,无意疏忽造成的还好办,整改其他问题恐怕难以奏效。放任不管,势将失去审计的有效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第二次修改后审计法新增第五十二条,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政府和主管机关单位、审计机关监督、跟踪检查审计整改,以及审计整改结果运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简单说,被审计单位负有整改的主体责任,具体工作主要是三项:一是整改,二是报告,三是公布。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负有继续监督责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审计整改的指示精神,依照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工作中,必须开展跟踪检查,督促整改落实,做好全面整改、专项整改和重点督办整改。这样才能够落实“如雷贯耳”要求,彰显审计权威高效,全面发挥审计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审计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的具体规定是:“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拒不整改或者整改时弄虚作假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内部审计部门,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应当与相关部门配合,进一步抓好这项规定的落实工作。
从便于形象记忆和具体操作角度,有关审计整改,讲几个成语或四字短语:一是改邪归正。会计账目层面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对相应会计账目作出调整。二是完璧归赵。资金层面问题,如套取、挪用、挤占、侵占等,要求被审计单位归还原渠道,以挽回损失。三是下不为例。行为层面,在作出以上两个层面整改的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认识错误,并表明表态不再重犯。四是惩前毖后。账目、资金、行为都是由人做的。对问题责任人或行为承担者,应当追责问责,也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五是论功行赏。与惩前毖后相并行,在考核、任免、奖惩时,对好的典型给予正向激励。六是亡羊补牢。人的行为应当执行制度规定。凡发现具体制度规定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问题,应当予以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七是举一反三。少出问题和不出问题,本应是被审计单位的主体责任。审计发现的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的部分问题。是否还有问题,被审计单位往往很清楚。不能停留在“查出来算你的,查不出来算我的”状态。被审计单位应当比照审计查出的问题,对其他尚未被审计发现的问题全面彻底地进行自查自纠。八是“普遍吃药”。主管部门、单位,不仅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还要视具体情况,必要时作出统一布置,要求未被审计的所属单位,参照审计查出的问题,统一排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作出处理,从而实现少发生以至不发生问题。
总而言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发挥内部审计优势和作用,促进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使问题少发生以至不发生,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担当作为,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1期
作者:孙宝厚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