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江南文化十二讲》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主编的新书《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发布。与会学者围绕“十五五”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江南文化研究深化与江南文化价值阐释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江南文化十二讲》:讲出地道的江南故事

《江南文化十二讲》集聚了刘士林教授团队二十多年江南文化的研究成果。本书在学术创新上,坚持江南诗性文化的理论逻辑,以区别中国诗性文化与西方理性文化、江南诗性文化与中原诗性文化为基础,发掘阐述江南的本质内涵和纯粹气质,讲出地道的江南故事。

在内容设计上,追寻江南区域文化的历史逻辑,围绕“江南的地方有多大”“江南的历史有多长”“江南何时长大成人”等十二个部分展开,以一种更灵动的思维和更简洁的话语展示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变迁。

在编写形式上,采取“主题讲稿+阅读材料”的总体框架,每一讲以一篇主题明确、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行文流畅的讲稿为中心,以数篇与主题讲稿有关的理论、历史、地理、文化等文章为辅助阅读材料,并以加导语的方式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代表性及阅读中的注意事项等略加说明。

在现实关怀上,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秀传统,探索建立一种融基本理论建构、历史经验阐释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型研究,注重阐发江南文化对江南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魅力与韵味的独特分支。《江南文化十二讲》是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融合的成功范例,将对人们了解、观察、研究、践行和弘扬江南文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指出,《江南文化十二讲》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述江南文化人文底蕴深厚、形态丰富多彩的风貌。并充分运用“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着眼于历史、落脚于现实,有针对性地讲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衍变范畴与表现形态,不仅人情味浓、烟火气重、实践性强,而且突出区域环境、民风民俗与审美观念,还特别注意讲述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未来发展的前景。

“十五五”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前瞻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已经走过十年发展历程,如何前瞻“十五五”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牵引下,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建立和谐能动的城城关系、城乡关系做文章。一是要立足于安全、舒适和协调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运行体系,增强城市精细度和柔韧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格局,依其自然形成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物理与生态隔带;加强文化渗透,推动传统优良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依托城市载体蓄积与展现。二是要立足于共济互补优化城市间功能。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实中小城市;加强经济圈建设,以产业协调为重点推动城市间特色发展和合理分工;建立都市圈同城化或一体化发展机制。三是要立足于振兴乡村深化城乡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指出,面向未来十年,一是要处理好“资源条件”与“发展需要”的矛盾,把精明增长作为核心要求,通过提高效率、改变模式、减少内耗、加强协同来解决。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矛盾,建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有机联系机制;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矛盾,推动城市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构建高效能现代化治理体系;四是处理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矛盾。五是处理好“城市”和“城市”的矛盾,通过政策制定、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引领,在县城与城市、一般城市与中心城市、大城市与城市群、都市圈与城市群、城市群与区域之间,建立合理的层级关系和分工体系。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冯奎研究员指出,扩大消费是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城市经济来说,仍有大量工作可做。首先,要将消费作为城市的重要甚至首要功能定位。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力培育形成更多消费场景。第三,建设高能级的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扩大消费空间。第四,实施有利于促进消费的财政税收与普惠金融政策。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吕彤轩指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城镇化进程必须要以绿色作为底色。更应注重依托生态基底培育产业的可持续造血能力,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充分尊重地方特色和产业规律,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未来江南地区要大力发掘生态经济、美丽经济、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范式。


陈炼摄

长三角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会上,长三角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也成为学者们热议话题。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品牌研究室主任眭谦指出,地方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民、空间、环境、媒体传播和公众舆论等的综合形象。江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通过展现地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以及当代文化创新,能够增强全球受众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有效提升地方竞争性。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孙洪刚指出,传统江南文化的审美理念,注重附加值的创造,追求将情感与精神元素融入其中。这一特性与当下的社群经济、小众品牌在格调与气质上高度契合,能够有力地助推人文经济的发展,营造出多元商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传统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当地富庶的经济、包容的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彰显出一种温润平和的自信与内在的强大力量。有必要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广泛的传播与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江南文化,从而为社会的平稳转型贡献力量。

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副院长陈璇教授指出,水是江南文化的灵魂,是万物之源。江南文化的秉性是建立在顺应自然、亲水善治基础上的包容性、内倾性和自省性的总和。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与传统的江南地区大体吻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让江南文化站上了新的历史舞台。认真审视、积极传承、创新应用江南文化的精髓,理解江南文化的秉性,定能为“十五五”期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创造更好的未来。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协办。来自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上海社科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公司、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学、浙大城市学院、苏州城市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