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1月20日电 (记者宋豪新)1月18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在成都发布“2024年度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案例”。据了解,本次发布的10个案例包含守护好一江清水的路径探索、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探索、特色生态系统的治理智慧、写好生态文明答卷的样本典范等,覆盖面广、典型性强、类型丰富。
具体案例如下:
1、营造“四大”金牛 走出具有城乡融合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路
——成都市金牛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天府成都北城新中心
成都市金牛区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城乡融合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特别是在压紧压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践行公园城市价值理念、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
2、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科技赋能 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相融
——成都市龙泉驿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绿肺服务功能区,也是工业化主战场,近年来在生态屏障构建、产业优化布局、科技赋能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径,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还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城境业的和谐相融,展示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3、坚持“三条路径” 提升耕地保护精细化水平
——绵竹市纵深推行田长制工作的实践探索
绵竹市通过划网格、明责任,建机制、明奖惩,重宣传、强培训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让巡田常态长效,管护切实有效,利用集约见效,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耕地保护经验方法。
4、深耕“关拆取建转”五维度 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宜宾市叙州区守护好一江清水的生动实践
宜宾市叙州区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动实践者。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叙州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关拆取建转”五个维度,探索出了一条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新路径。
5、奏响“三部曲” 写好生态文明建设“兴文答卷”
——兴文县实现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同频共振
兴文县位于长江以南乌蒙山区,近年来以高标准、严要求、强担当的责任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夯实环保责任、加强生态保护、释放生态红利“三部曲”,实现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同频共振。
6、“海绵”添韧性 城市会“呼吸”
——广安市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机制
广安市地处川渝结合部,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降水资源,既享受着自然的馈赠,也承受着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面对挑战,广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破解难题、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举措,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治理智慧。
7、“两招五式”齐发力 “森林粮库”显成效
——南江县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江县位于秦巴山地,是镶嵌在四川盆地北缘的生态瑰宝,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资源宝藏,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按下加速键。在这片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与“天然大氧吧”的土地上,南江县不仅保留了原生的自然美景,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8、奏响“增绿”“用绿”“活绿”最强音 擘画高质量发展生态蓝图
——德昌县生态立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德昌县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德昌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环境质量、发展绿色产业,逐步形成了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融合发展路径,展现出省级生态县建设的显著成效。
9、系统化精准化保护治理 构筑高原生态屏障
——红原县聚焦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价值转化试点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围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试点化探索加速价值转化,以更高标准打造了“美丽四川”的红原样板。
10、深耕“两山”理念 转化绿色发展动能
——丹巴县以生态+产业融合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丹巴县地处川西高山峡谷,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旅”“生态+农牧”“生态+清洁能源”等多元化绿色产业发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可持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道路。
此外,现场还发布了《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呈现了2023年四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政策部署落地,绿色发展提速。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河湖长制度进一步巩固,资金投入增幅明显,清洁能源迅猛增加,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赋能工业质量有效提升,新能源交通迭开新局。
二是环境整治有力,群众获得感增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污染源头防控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督察深入进行,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再上台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围延伸,人民群众环境获得感持续增强。
三是全面系统保护,生态本底厚植。全域自然保护地格局基本形成,水资源管理保护持续加强,林草资源管护高质高效,国土绿化再创佳绩,林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植被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生态动力迸发,彰显四川特色。“天府粮仓”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正式启动,生态和文化支撑四川旅游不断发展壮大,美丽四川建设全方位提升。
《报告》首次研究了5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区域位置与地理优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介绍了各区域发展背景。
成都平原经济区——八市联动,共谱绿色生态新篇章。成都极核引领区域绿色发展,德阳、绵阳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眉山、雅安、乐山生态经济各展特色,遂宁、资阳绿色产业蓬勃兴起。
川南经济区——四市协同,一体构建绿色发展新高地。宜宾泸州携手共绘省域副中心经济新蓝图,内江自贡同城化加速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川东北经济区——五市联手,共推可持续发展。南充持续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达州不断集聚绿色发展新动力,广元、巴中、达州三市合力打造秦巴生态经济带,广安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
攀西经济区——市州同向,开创资源环境新格局。攀枝花变革图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凉山州生态优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市州协同并进,打造清洁能源高地。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两州合力,让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持续绘制美丽阿坝新画卷;高质高效扩绿、护绿、兴绿,助力甘孜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率先创建生态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在分析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特色和挑战基础上,提出共性对策,供各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