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战场情况下发动的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是人民解放军牺牲人数最多,也是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
在华中地区当中是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这个战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便利位置格外重要,向北能突破陇海铁路,直指平津。向南就到长江边儿了,也就是说谁掌握这个地域,谁就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大军可以渡长江直取江南。作战双方都知道这块地的重要性。
在解放战争时期,总共打了三场比较大型的战役,彻底扭转了乾坤的应是淮海战役,上一期说到,辽沈战役是奠基坚实的基础,而淮海战役则彻底的反转了国共双方的实力,那么这场战役到底有多大规模?
在投入兵力上,国军的参战军队大约为80万,由精明强干的将军指挥;中共投入的兵力大约为60万,此外中共还动员了100多万农民为部队运送粮草军需,并征用了70多万头牲口作为运输工具。
这里就说道了我军60万国民党军队80万,怎么赢的呢,我说了是简单的算术问题。那这里的奥秘又是什么呢。这就得说到我军的俘虏政策问题以及土地革命问题。
首先优待战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一贯政策。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为我军规定了宽待俘虏的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军的宽俘政策在敌军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明显的效果。
其次土地革命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反之国民党军队出现军队兵员不足的情况下,只会采取抓壮丁来补充,而这里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弟,而在国内战争中,抓到了国民党的俘虏采取优待政策,再做政治思想教育,有的俘虏家里本身已在解放区了,又听说家里进行了土改已分到了地。
国民党要分到你们手里的土地,我们该怎么办当然是拿走武器来反击。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解放兵,他们本身的军事素质都不差,调转枪口直接就可以投入到战场上。
我们可以从很多的影视剧中发现这样的例子。1992年拍摄的《大决战2之淮海战役》中曾经特别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即蒋军邱清泉兵团的一名通讯兵“丁小二”,由于在火线上接通电话线有功,被“邱疯子”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士兵,而他被俘虏后立即成为华野的一名战士,粟司令员亲自给丁小二戴上一顶军帽,他转身就投入战斗最终英勇牺牲。
经典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用一个桥段专门诠释了这一现象,杨立青的黄埔同学汤沐雨兵败被俘,这个蒋军王牌师长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解放军越打越多,杨立清用八个棋子就说明了道理。
《亮剑》剧情发展到淮海战役阶段,李云龙在赵庄顽强阻击邱清泉兵团所属第89师的疯狂进攻,让老对手楚云飞无功而返,但华野二师伤亡也很是惨重,有的团打的只剩下800人。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后,国民党负责增援的两个兵团开始掉头逃跑,李云龙决心跟踪追击,直捣楚云飞的89师师部,却苦于所部未及补充、兵力不足,于是瞄上了赵刚所在纵队正在进行思想改造的2000名俘虏。在之后的战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淮海战役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士气上的胜利,因为此战以后,蒋介石的军队便退居守势,共军则继续向南和向西推进。事实上,淮海战役之后,国军已经难以集结大军抵抗共军的进攻了,中共军队轻松击溃抵抗,渡过宽阔的长江,迅速地西进和南进。
通过解放兵的模式,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队数量的态势,我军最终赢得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淮海战役的胜利加剧了美国和国民党统治内部对蒋政权的不满,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淮海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少胜多的奇迹,推动了我军战役理论的新发展。
正如毛泽东所比喻的,淮海战役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斯大林也称赞说: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