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朱老总带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4人来到刚刚建设1年的南泥湾视察,看着无边无际的绿色庄稼,想到即将到来的大丰收,朱老总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游南泥湾》:
“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全篇180个字,将南泥湾的新旧变化,以及对南泥湾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满眼绿色,抗日名将续范亭同样性情大好,同样赋诗一首:“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
这位姓张的燕赵男儿是谁?他对南泥湾究竟有何贡献?今天要讲的,便是镇边将军张仲瀚的故事。
张仲瀚,河北崔县人,出生于当地书香门第,祖父张照,拔贡出身,官至翰林,擅长书法,曾为慈禧太后书写匾额,受慈禧太后赏识,赐白银三千两。
张仲瀚爷爷的这幅书法,至今仍悬挂在故宫慈禧太后画像旁边,价值连城。
幼年的张仲瀚,因容貌端庄,聪颖异常,深受祖父辈喜爱,爷爷张照经常抱着张仲瀚唱诗吟词,这使得张仲瀚对文学十分热爱。
可惜的是,在张仲瀚6岁那年,性格温婉的母亲离世,父亲续娶一位年轻的继室,管教不了前妻留下的子女,只能将张仲瀚亲戚家抚养,张仲瀚跟着三伯父长大。
很快,时间到了1931年,16岁的张仲瀚就读于北平平民高中,这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看着国土沦陷,民国政府却无所作为,张仲瀚是义愤填膺,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仅如此,张仲瀚还加入“左联”,主编文艺刊物《新帆》。
1933年,高中毕业的张仲瀚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并于这年12月,成为一名党员。
在组织的领导下,张仲瀚办秘密学习班、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学生运动,为革命积累了一大批人才。
革命自然有风险,在工作时,张仲瀚险些被捕,为了更好地进行革命,在伯父的帮助下,张仲瀚进入国民政府,在蔚县担任科员,因为良好的表现,1936年,张仲瀚升任博野专署秘书,可这一职位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于是,在征求组织同意后,张仲瀚担任博野公安局局长一职。
在张仲瀚的掩护下,高蠡暴动失败后,一大批同志隐蔽了下来,为后来河北抗日,保存了骨干力量。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很快,日军入侵华北,离北平最近的河北首当其冲,在民国政府南逃后,张仲瀚留了下来,组建河北军民,公开抗日。
在张仲瀚的努力下,很快一支千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形成,张仲瀚自认、任总司令,1937年7月,根据组织的指示,张宗汉将这支部队,交给吕正操司令员带领,自己则返回家乡,开拓革命根据地。
不得不说,张仲瀚的能力实在是强,回到家乡没多长时间,又拉起一支2000余人的抗日队伍,打日寇、打土豪,深得老百姓支持。
不久,贺龙率部挺近冀中,将张仲瀚手中的这支革命力量合编为359旅七一九团,张仲瀚任团长,原七一九团团长贺庆积任副团长。
对于这次合编,张仲瀚手下将士很有意见,因为他们2000多人,原来的七一九团,仅仅800余人,于是便在张仲瀚面前发牢骚,但张仲瀚却毫不介意,劝说道:“咱们不是正规军,想多为革命做贡献,就要接受正规化部队的锤炼!”。
对于张仲瀚坚决服从组织命令一事儿,359旅旅长王震是赞不绝口,称赞张仲瀚不打个人算盘,也是因此,王震对张仲瀚十分信任,渐渐的,张仲瀚成为王震手下悍将。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八路军和新四军一步步壮大,这让无奈二度合作的国民党反动派如坐针毡,于是不断制造摩擦,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更是进行军事打击,经济封锁。
于是,在1939年秋,王震被调回延安,担任党中央和边区的任务,张仲瀚也跟着一同前往。
在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的同时,发展生产,也是重中之重,于是,部队入驻南泥湾开荒屯田,担任南泥湾垦区区长的,便是张仲瀚。
担任这一职位后,张仲瀚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想方设法调动手下干部积极性,先是打窑洞,解决住的问题,然后投入紧张的垦荒工作中,张仲瀚更是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你追我赶,几乎每人都能超额完成一天垦荒一亩生荒地的任务。
忙活一年,虽然大部分是生荒地,但成果却十分显著,张仲瀚所在的719团生产的粮食,除了自给外,还支援地方政府10万多斤。
有了余粮的719团,又开始养鸡、养猪,丰富生产资源,除此之外,还搞起来文艺活动,南泥湾是一片欣欣向荣。
张仲瀚的老上司贺龙得知此事儿后,开心不已,称赞道:“秀才团长带出了一个文化团!”。
紧接着,便是朱老总带着徐特立等人参观南泥湾的事情。
当从张仲瀚口中得知,今年719团收获的粮食,可以达到1500石(大约18万斤),除了自用,还可以给边区提供20%时,朱老总更加开心,说道:“大家用劳动的双手,建设起了革命事业!”。
然后就是续范亭夸赞张仲瀚的那句话:“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也是因为这句评价,张仲瀚名噪一时。
不久之后,毛主席也来南泥湾视察,对张仲瀚的劳动成果,同样称赞不已,勉励道:“劳动出英雄,劳动创造世界!”。
有了南泥湾垦荒的经历,曾经的读书人张仲瀚,除了带兵打仗,也开始关注农业。
解放战争打响后,张仲瀚先是跟随叶剑英前往北平,进行谈判,1947年,又调到陈毅部,组建渤海教导旅,招募新兵1.9万余人,进行训练。
练兵有成后,张仲瀚跟随新兵部队来到老上司王震麾下,改编为西北野战军二纵六旅,跟随王震南征北战。
1949年3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王震主动请缨解放新疆,对此,张仲瀚是坚决支持,原因无他,因为新疆有着广袤的土地,有着大片荒地等着去开发。
1949年9月,新疆警备局司令陶峙岳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张仲瀚终于有机会一展拳脚。
对于屯垦戌边,建设新疆,王震也很重视,1949年10月,王震指着地图上的焉耆、库尔勒一带,让张仲瀚迅速组织一支农林、水利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先头部队,先一步进行勘测。
为了完美完成任务,张仲瀚亲自带队,带着40多名有关人员做勘测,屯垦工作展开后,已经年近40的张仲瀚,更是撸起袖子带头挖地窝子,还对同志们说:“干这个我内行,你们没有赶上南泥湾挖窑洞,今天赶上了天山脚下挖地窝子,明天的高楼大厦,就从地窝子开始吧!”。
仅仅1年时间,在张仲瀚的带领下,部队便实现自给自足,1952年,在石河子城规划区,第一座行政办公大楼盖起,此后,张仲瀚又花费5年时间,进一步建设石河子城,使得石河子城成为“戈壁明珠”……
60年代初,新疆的生产建设,已经蓬勃发展,组织决定,在西北五省推广新疆生产建设的经验,为此,周总理还两次亲自召见张仲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张仲瀚不断将有经验的人员,输送到西北建设当中。
可惜的是,正当西北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浩劫来临,张仲瀚也未能幸免,直到1975年,才重新出来工作。
因为长期的征战、垦荒,年纪轻轻,张仲瀚的身体,便垮了下来,1980年,张仲瀚离开人世,年仅65岁。
从九一八之时,张仲瀚投身革命,便一直忙于革命事业,先是抗日战争,紧接着南泥湾垦荒,然后又是解放战争、建设新疆,张仲瀚一心扑在工作上,竟是全然没有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儿,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无儿无女。
好在一点,张仲瀚曾经收了一位义子,这位义子伴着他走完了人生最后时刻。
在张仲瀚离世后,组织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胡耀邦亲自主持,老上司王震致悼词,骨灰安葬在八宝山,享受应有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