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为了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争取和平解放,国共两党均派出了重要代表,在北平进行和平会谈。
这次会谈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原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最后关头蒋介石却拒绝签署这份协议,导致整个会谈宣告失败。
谈失败后,国民党代表也即将撤离,周总理得知此事后,连忙赶到国民党代表住处,拉着对方的手以示挽留之意,并称:当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愧对一位姓张的朋友,这次不能再对不住你了。
那么周总理要挽留的这位朋友到底是谁?最后又是否挽留成功了呢?
张姓朋友
周总理口中这位代表国民党来和谈的张姓朋友,就是蒋介石十分倚重的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
其实早在1948年解放前夕,张治中就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气运,认为最终结果必定是失败,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其一,抛弃蒋介石给他的一切,凭借着多年来与共产党的关系,择木而栖,其二,劝诫蒋介石,让他放弃顽抗,主动和共产党议和,争取利益最大化,也不至于白白葬送之前的努力。
张治忠人如其名,忠诚是他的品格,即便是在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尽最大的努力,苦口婆心地劝诫蒋介石,将其往正确的道路上拉。
但蒋介石若能被劝服,就不是蒋介石了,当年西安事变,张学良付出了何其惨重的代价,都没能让蒋介石真正放下对共产党的芥蒂,抗日战争结束后,立马调转枪口直指共产党。
张学良当初就说过一句话,称他的敌人是日本人,而蒋介石的敌人是共产党。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什么关系?他对此人最是了解不过,多次栽在共产党的手中,这让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恨已经发展成了“私人恩怨”,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不会放弃剿灭共产党的机会。
蒋介石一直坚持到次年开春,眼看国民党已经无路可退,这个时候他就不得已答应了和谈。
至于这个和谈的人选,蒋介石心里也有主张,特地派出了张治忠,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心里如明镜一般,他知道张治忠私底下与共产党人关系匪浅,但还是派了他去,因为多年相处,蒋介石也深知,张治忠此人非常的正直。
就这样,张治忠带着和谈团队浩浩荡荡地去了北平,也见到了周总理,双方就和谈事宜商量了整个半个月,条件改来改去,我党也在表示,在不损害全国人民利益的情况下,很多条件都可以做出让步,可蒋介石却是寸步不让。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惩治战犯的条件,毛主席认为,平息战火需要给群众一个交代,那么发动战争的一方必然需要接受审判。
蒋介石一听不乐意了,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好歹还是国民党的实际掌权人,让他接受审判?那老脸还要不要了?
蒋介石拒绝了这些条件,也宣布和谈失败,既然谈不拢,那就只能继续打。
事实上这场和谈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因为蒋介石的诚意根本不在“和”,而在“分”,意图与我党的意愿完全相悖。
但谈判失败了,朋友还是可以交的,为了避免当初张学良的恶果,周总理赶到饭店,劝说和谈使者张治忠,希望他能留下,毕竟国民党的气数已尽,蒋介石也实在算不得什么明主,在蒋介石手下,张治忠那些爱国情抱负,根本无处施展。
在周总理的一番劝说下,张治忠也陷入了两难。
两难的选择
国共两党和谈失败,作为国民党的代表,张治忠眼前却出现了两条路,一是回到蒋介石身边,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二是背叛蒋介石,转投共产党麾下,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这个选择很难,张治忠也很纠结,但周总理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像张治忠这样正直忠诚的爱国将领,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背叛,但是周总理希望他能想清楚,当初不顾生死加入革命,后来在战场上搏杀,为的究竟是人民群众,还是冲着他蒋介石去的?
此一言让张治忠恍然大悟,顿时他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愿,但是蒋介石也不是什么好欺瞒的人,如果张治忠有了别样的心思,那他在南京的家人恐怕就有危险了。
关于这一点,周总理也表示理解,但他也同样表示,如果张治忠有了正确的选择,组织一定会尽全力去营救他的家人。
此话让张治忠感动不已,若不是诚心诚意想要挽留他,周总理不会早早地将这一切都想到。
后来周总理也如约安排人到南京,在国民党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偷偷地将张治中的家人全部安全转移到了北平。
再次见到自己的家人,张治中百感交集,共产党人与蒋介石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诺千金,他庆幸在最后关头,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感念毛主席和周总理始终没有忘记他这个老朋友。
是的,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看来,张治中从始至终都是目的一致的老朋友,蒋介石之所以派张治忠来和谈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当年日本投降时,张治忠就担心两党再起战乱,所以主张进行和谈,那一次,蒋介石也是派张治忠接待毛泽东。
彼时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庆声中,国民党人也腾出了手,党内许多人都建议趁此大胜之际,一举剿灭共产党,但蒋介石却一反常态,表示想和共产党“和谈”。
这个“和谈”就比较意味深长了,因为蒋介石在这里摆了一道,三催四请,希望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此举恐怕是蒋介石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得意的决定了,因为毛泽东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等同于将毛泽东架在火上烤。
彼时毛主席面前也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不去重庆,但这样就落了口实,旁人会认为毛泽东怕了蒋介石,不敢去重庆,也没有和谈诚意,其二是去重庆,但重庆是蒋介石的地盘,毛主席到了重庆,不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拿捏了吗?
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在等着毛泽东拒绝,然后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宣扬共产党没有仪和诚意,那他就有正当的出兵借口了。
可毛主席何许人也,深思熟虑后,毛主席直接答应了蒋介石要求,去重庆谈判,并且还将此消息闹得举国上下皆知。
就此一招就让蒋介石的计谋破裂,毕竟毛泽东这么大个活人去了重庆,出了什么问题,蒋介石总要拿话来说的。
蒋介石被反将一军,迫不得已只能安排张治忠接待毛主席,因为他知道,张治忠一定会保证毛泽东的安全。
事实上也是如此,毛主席在重庆的行程都是张治中一手安排,他甚至将自己的府邸打扫出来,供毛主席居住,重庆谈判结束后,也是他亲自护送毛主席回延安。
临别时,连毛主席感慨,张治中是个实诚的,他是真正地在为和平奔走。
毛主席这番话,对张治中已然是极高的评价,也可见张治中拳拳爱国之心。
正确的道路
1949年和谈失败后,张治中在周总理的劝说下,选择了留在北平,继续为新中国,为老百姓做事,但此举惹怒了蒋介石,在他的授意下,广州方面连续多次发报,称张治中被扣留在了北平,还对张治中进行诽谤,企图以此来渲染共产党人“目的不纯”。
张治中得知此事后失望至极,当即也发表了一份声明,公开与国民党划清界限,并用人格担保,呼吁国民党更多的爱国之士擦亮眼睛,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治中在最后关头,重新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他算是“倒戈”,但他依然得到了党中央的重用。
因为他虽然在蒋介石手底下做事,却一贯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一直视共产党为朋友,也是国民党将领中,为数不多地没有和共产党人打过仗的将领。
事实上,党中央领导没有看错人,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的确在和平统一大业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新疆的和平解放,彭德怀就曾说过,张治中的功劳可不小。
早在1946年,张治中就代表国民党处理新疆事宜,可以说对新疆的情况了如指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又将此重任交给了张治中。
当时主理新疆事宜的还是彭老总,张治中只任彭老总的副手,毛主席还亲自找到张治忠,想知道他是否觉得委屈,毕竟张治忠在国民党时,可是西北四省军政一把手。
张治中的回答也很干脆,他表示,如果只是为了当更大的官,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蒋介石身边。
双方相视一笑,愉快地结束了谈话,后来张治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彭老总在前线武力震慑,张治中在后方和平协商,多次力劝包尔汉等人,看清局势,为革命大义,主张和平解决新疆问题。
那时候的国民党已然大势已去,其实很多人都有些摇摆不定,毕竟很多人也参与过“剿共”,他们也怕投诚后没有好果子吃。
这个时候张治中就成了一个活招牌,他也是由国民党员转投共产党员,党中央非但没有计较他此前的身份,还委以重任,可见共产党人是不计较个人得与失的。
更何况,论当时的共产党的实力,若真要简单粗暴解决新疆问题,彭老总早就打进去了,就新疆那点儿驻军,根本不值一提。
但这不是党中央想看到的,新中国成立的初衷是让人民过上太平的好日子,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主动开第一枪,这是党中央的准则。
但若有人执意要破坏这个规定,解放军也是不怕的。
张治忠将话完完整整地带到了,并努力促成了双方正式谈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包尔汉等人宣布,与国民党断绝关系,接受新中国的领导,并努力维持地方秩序,保证地方和平安定,此举也就标志着新疆正式和平解放。
后来新中国成立时,张治中因这桩大功,被众人推举元帅之位,张治中得知后连连摆手拒绝,这倒不是他瞧不上元帅之位,而是他知道自己的功劳远不及这个位置。
作为周总理口中的“老朋友”,张治中虽然入党时间短,但他却比任何人都了解共产党人,尤其是那些老党员,从一穷二白,一路走到新中国,可谓是九死一生,比他张治中难数百倍。
所以张治中认为,还有更多的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
张治中婉拒了党中央的美意,但即使是如此,他依旧被中央领导信任,并委以重任,官职一路做到了副国级。
就如周总理所说,张治中此人,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因为他的身份,简单是因为他的心很纯粹,不管身处何地何时,张志中始终在为一件事努力,那就“和平”,也正因为此,张治中当受得起一声“和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