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仅8天便解放济南,全歼守城之敌10.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等。

济南战役是华野在淮海战役前的最后一战,也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城市作战最成功的一个经典战例。



过去我们聊济南战役聊的比较多了,无论是从战役战术层面,还是在敌我双方将领的讨论,大家看的也多,我们写的也多,也因为写的次数太多,所以很多细节甚至不需要比对资料,随口就可以讲出来。

一个比较广泛的争议也是过去我们多次聊的话题是。

粟裕在筹划打济南战役前考虑“攻城打援”,即攻城的主要精力是在打援上,所以华野在布置打援兵力上要多于攻城战役。

不过后来因为济南战役打的太快,国民党军徐州方面三个兵团的援军因惧怕被歼,未敢继续北进,致使打援的计划未能顺利实现。

很多人因此而归咎于许世友,认为他指挥济南战役没有顾及全局。

粟裕后来对济南战役的评价也远逊于豫东战役等。

有关粟裕和许世友之间关系的问题,过去也聊得多了。

以至于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他们关系很差。

许世友的女儿许华山还曾专门辟谣:

“父亲对老上级粟裕一直十分尊敬粟裕将军,两个人的私下里关系处得也非常好。”

1969年,粟裕的母亲住在南京生活困难,粟裕还专门打电话给许世友(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帮忙照顾,许世友也慨然允诺。

应该指出的是,粟裕和许世友个性脾气都不相同,即便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像这样的两个人在同一个工作单位,难免有摩擦,但两人只是就事论事,不涉及私下里的关系。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济南战役期间,许世友不听指挥,加快攻城进度导致打援失败,也不会影响他和粟裕的关系。更谈不上粟裕因为对许世友有意见。

许世友之前有两次不听号令的情况

第一次是在豫东战役,当时在胶东的黄百韬的整编25师离奇的插到了豫东战场,许世友拒绝抽调山东兵团驰援,导致豫东战役收尾不是那么漂亮。

第二次就是济南战役,战前许世友因病不在前线,后来是毛主席亲自点将到的一线,那时济南战役已经基本上计划好了。

当时,许世友还很奇怪,因为华野在兵力安排上打援要远远多于攻城,他认为济南的王耀武不是那么好对付,所以要求增调攻城的兵力,后来是毛主席一纸电文到前线,要求听从粟裕指挥,许世友这才没再发表意见。

其实就从济南战役层面上来讲,攻城虽然是许世友指挥打的,可实际上执行的是华野司令部的命令,也就是说华野是统管全局的。

粟裕在豫东战役期间,就想到了后续的济南战役。

黄百韬的整编25师调离胶东后,山东兵团趁间隙打下了兖州,济南已经完全孤立。

根据中央给华野的建议,要求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在休整两星期后就发起济南战役,同时引诱徐州邱清泉黄百韬两兵团分兵北援,或是攻城或是打援,哪个有把握就打哪个,如果都没有把握就原地休整。

粟裕考虑部队已经很疲乏,建议将休整时间增至两个月,然后协力攻城打援。



在后续的计划中,中央虽然有意向要侧重打援,但考虑到如果只是佯攻济南,有极大概率被敌人识破,导致援敌可能采取不积极增援济南的态度(谨慎集结缓缓推进)。

为了避免战役过程中一再改变计划拖累部队,中央决定,济南还是要真打,同时还要投入大部分精力打援,以期扩大战果。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就很清楚了,因为济南战役打得很快,并没有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去打。

济南战役后来打成了单纯的攻城战役。

粟裕后来之所以很少提济南战役,有很大概率上是他认为,这一战不是他指挥的,因为华野指挥部虽然负责统筹全局,但攻城作战毕竟还是许世友负责。

如果按照原计划,要把打援也算进去才可以。

要是这样的话,粟裕也许会在回忆录里多提一两句。

更重要的是,就从真实情况来看,华野在济南战役前是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的。

哪怕是粟裕后来提及济南战役,也是如此讲的:

“一九四八年九月,在攻济打援战场上,出现了我军在兵力上优于敌人的新局面。华野外线部队北上和山东兵团会合了,后来,又将苏北兵团的两个纵队和一个旅北调山东,我军在山东总兵力达十五个纵队共三十二万人,而敌人守城和可能增援兵力总共仅二十八万人。战役何时发起,我军完全掌握主动,对战役的筹划和准备,都不像以往那样紧迫,可以做到准备充分才动手。”

也就是说,如果论战前计划实际操作,豫东战役是远比济南战役更困难的。



豫东战役前,中原战场上形势很复杂,敌人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就连毛主席那时候,也要考虑是否要计划第二次“挺进大别山”,调粟裕率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

为什么要渡江南进?最根本的一个想法,就是要调动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兵力,为后续寻找新的战机提供可能。

后来是粟裕提出要在中原打打仗,这才迫使毛主席改变了主意,但中央同时也提出要求,要华野在四至八月月内,四至八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

对粟裕而言,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豫东战役时是这样说的: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间,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我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注)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在河南省东部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战役决战,即豫东战役,也叫开封、睢杞战役。这次战役,是一次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兵团作战,也是我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



相比于济南战役,豫东战役更复杂更不好打,这不光是敌人兵力多寡的问题,而是在战略战术的运用的问题。

简述豫东战役,也不难看出其复杂。

一开始华野计划打邱清泉兵团,但邱兵团不上钩,粟裕临时改变计划命令三纵、八纵打了开封,诱骗邱清泉、区寿年兵团驰援,华野主力伺机抛出诱饵开封,引诱邱清泉兵团,又把区寿年兵团围在龙王店附近。

黄百韬兵团(整编25师配第三快速纵队)意外突入战场后,在孤立无援、深陷敌围的情况下,华野仍对黄百韬兵团予以极大杀伤。

这还不包括华野、中野的配合问题。



电影《淮海战役》中就有这样的体现,当时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因为兵力不够,想请求华野增援,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公本来可以直接下令,但他还是要陈老总打这个电话,哪怕后来陈老总要邓公在电话里讲几句,但也被他笑着婉拒。

无他,中野、华野毕竟是两个单位,两者的配合并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豫东战役中,中野也曾配合华野阻援,可算作是淮海战役的预演。

而对比济南战役从容的铺排,两者可以说有很大区别。

事实上,作为一员天才将帅,粟裕对这一类关键性的战役,一直都很用心的分析研究,有时候压力来自各方面,甚至可能还有自己方面的原因。

比如宿北战役。

粟裕谈宿北战役时,说比后来淮海战役还紧张,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战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会合以后打的第一战。

“我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宿北战役深感责任重大,心情紧张。这是因为即将开始的这一仗,是山东、华中两野战军合并后共同作战的第一仗。由于我军这一段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埋怨和怀疑情绪,虽然做了许多工作,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打胜仗。何况敌人已对我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我们处于敌人四个方向的进攻之中,这一仗是我摆脱被动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但是,从战役指挥来说,我对情况却比较生疏。”

对粟裕而言,哪怕是后来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规模更大,歼敌更多,也不如宿北战役时紧张。

打仗不是简单的把敌人消灭即可,而是要看关键战略能不能实现。



就像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粟裕歼敌五万余人,可以说是旗开得胜,但敌指挥官、时任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的李默庵也觉得是自己胜利了,因为在他的防守下,第一绥靖区算是收复了“失地”,还巩固了自己的辖区。

这是双方对战果的认定不同而导致的。

事实上对身经百战的粟裕而言,打一个简单的、纯粹的战役或许容易,可往高了说,要在战略上打赢,打一场高端的、复杂的战役,就要费工夫许多,不光是战前细致计划,还有在战时过程中根据局势变化的调整。

这恐怕是粟裕高看豫东战役的根本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