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于1月5日调集多个战术群,对恰索夫亚尔地区实施多维度包围作战。恰索夫亚尔周边复杂的地形地貌成为此次战役的关键因素,起伏的丘陵地带和密布的林区为双方提供独特的战术空间。

俄军在行动初期即控制斯特拉托纳夫卡和克拉斯诺戈罗夫卡等制高点,这些据点平均海拔超过320米,为俄军建立完整的火力覆盖网。通过这些关键位置,俄军成功切断通往恰索夫亚尔的M-03公路,有效阻断乌军主要补给线。

俄军在该地区投入近两个摩托化步兵师的兵力,从东部的彼得罗夫斯基、西部的马林卡、南部的新米哈伊洛夫卡等方向同时发起进攻。截至1月8日,俄军已控制库拉霍沃超过四分之三的区域,其中包括战略要地阿夫杰耶夫卡工业区和诺沃米哈伊洛夫斯科耶火车站。

乌军增援部队在北部的康斯坦丁诺夫卡和南部的沃兹德维任卡遭遇俄军布设的火力封锁线,俄军在这些地区部署大量远程火炮和防空系统,构建起纵深达15公里的多层次火力网,使得乌军增援行动举步维艰。

俄军新型D-30制导滑翔炸弹系统在战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该武器采用卫星制导技术,能够在15千米以外的距离实施精确打击。在对乌军帕夫洛格勒要塞群的打击中,俄军投放的制导炸弹取得显著战果,摧毁包括弹药库、指挥所在内的多处防御工事。

在恰索夫亚尔地区,俄军第47近卫坦克师配合空降兵部队,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坦克部队在正面发起佯攻,而空降兵则利用夜间实施迂回,成功切断乌军西北方向的战术通道。

乌军第5突击旅借助恰索夫亚尔地区原有的矿井系统,构建总长度达到8公里的地下工事网络。这些地道平均深度在30米以下,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俄军的空中侦察,还为乌军提供机动空间。在1月7日的夜间行动中,乌军通过地道网络成功突袭俄军位于市区东部的后勤补给点。

同时,乌军在库拉霍沃西北方向构筑三道防御工事。防线上部署大量反坦克武器系统,包括美制"标枪"导弹和英制NLAW反坦克导弹。每个防御阵地都配备掩体工事和通讯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精锐部队的较量中,俄军近卫第98空降师展现出其精锐之师的作战能力。该部队装备最新型号的"狩猎者-B"夜视系统,该系统在3000米距离内可清晰识别目标,大幅提升夜战效能。在耐火材料厂区的巷战中,第98空降师采用小组突击战术,每个战斗小组配备3-4名狙击手,形成交叉火力网。据战地记者报道,在为期72小时的激战中,该师共击退乌军8次反突击,歼敌约280人,自身伤亡率仅为4.2%。

第98空降师还首次在实战中运用新型电子对抗系统"山毛榉-M1",该系统能够在5公里范围内有效干扰敌方通讯设备和无人机控制信号,在其部署区域内,乌军无人机侦察效能下降约85%,这极大地限制乌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乌军第5突击旅多数官兵都具有5年以上的实战经验,在地下工事作战中表现出色。他们采用"蛙跳式"推进战术,即在地道网络中设立多个机动小组,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在1月6日的一次地下遭遇战中,第5突击旅一个排与俄军特种部队在距离不足10米的隧道内展开激烈交火,战斗持续14小时,最终成功夺回通往市中心的关键地下通道。

俄军投入的T-90M主战坦克显示出强大的作战能力,该型坦克装备"亲密接触-M"主动防护系统,能够拦截多种反坦克导弹。在库拉霍沃战区,T-90M坦克编队遭遇乌军"标枪"导弹群射攻击,12辆坦克中仅1辆受到轻微损伤,其余均安全脱离交火区。同时,T-90M坦克配备的新型125毫米滑膛炮在3500米距离上仍保持极高精度,有效射程较上一代提升约20%。

乌军虽然获得西方国家提供的现代化反坦克武器,但在实际作战中效果并不理想。据统计,自2024年年初以来,乌军"标枪"导弹的有效命中率从此前的75%下降至约55%。这主要是由于俄军加强电子干扰措施,并改进装甲防护方案。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乌军加强战术创新,在关键路段预设反坦克地雷阵地,并利用地形优势增加伏击点数量,平均每公里设置2-3处反装甲伏击阵地。

在武器使用效能方面,乌军M777榴弹炮表现欠佳。受制于备件短缺和维护不足,其射击精度显著下降,平均偏差达到预期的1.8倍。相比之下,俄军2S35"联盟-SV"自行火炮系统展现出优异的火力打击能力,该系统采用自动装填系统,最大射速可达每分钟16发,且配备先进的火控计算机,能够实现全天候精确打击。在对乌军固定工事的轰击中,"联盟-SV"火炮群平均3发点射即可有效摧毁一处混凝土掩体。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