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最初的转移方向是沿着红六军团的转移方向前进,实现与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合。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上,中央红军改变了最初的战略转移方向,改向川黔边地区转移。这次会议上,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改变战略转移方向?

黎平会议



通道会议促成黎平会议:

在黎平会议召开的前几天(12日),中央红军在湖南通道地区召开了临时会议,这次临时会议促成了黎平会议的进行。

通道会议上,中央红军几位负责人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研究了行军路线和战略转移方向的问题,这次会议上,博、李等人坚持认为应该按照既定的转移方向行进,立即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教员提出红军主力应该避实就虚,西进贵州,然后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

可以说教员提出的这个建议非常客观。根据时任翻译的武修权的回忆录内容可知,当中央红军到达通道地区时,已经得到情报,敌军已经知道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方向,在中央红军前进的方向上布置了五倍兵力。其实早在中央红军渡过前三道封锁线后,敌军已经知道中央红军的意图,所以才会在湘江一线布置重兵。

通道会议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多数人赞同了教员的建议,但是当时博、李二人依然没有放弃北上会合的计划,所以通道会议还没有正式做出向川黔边地区转移的决定,向贵州方向前进只是为了摆脱敌军,然后再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各部迅速摆脱敌军,转向贵州进军,避免了与数倍敌军主力作战。当时,敌军多路大军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如果红军继续按照既定转移路线前进,将陷入数倍敌军的包围圈。

通道会议虽然没能彻底改变红军的战略转移方向,但这次会议避免了红军主力陷入敌军包围圈。通道会议促成黎平会议最终做出改变战略转移方向的决定,可以把通道会议看成战略转移的起点。

黎平会议决定改变战略转移方向:

通道会议后,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黔东南黎平。12月18日,中央红军主要负责人召开了黎平会议,这次会议上重点讨论了通道会议上没有做出最终决定的问题,即中央红军向哪里转移的问题。

黎平会议纪念馆



这次会上,博、李二人的意见不变,依然坚持要红军主力向黔东北方向转移,然后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而教员认为敌军已经在湘西地区布置重兵,同时向黔东北方向集结,所以应该放弃最初的会合计划,红军主力应该继续向西前进,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

会议一直进行到了深夜,多数人接受了教员的意见。对红军接下来的战略转移方向作出决定,决定红军主力向川黔边地区转移,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根据地,如果条件不利则转移到遵义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黎平会议上,中央红军之所以最终做出了改变战略转移方向的决定,主要还是基于下面两个客观原因:

第一、 敌军早已知晓红军最初的战略转移意图

红军主力开始转移后,起初敌军并不清楚红军的战略转移意图,在红军经过三道封锁线后,敌军已经推测出中央红军要与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于是又调集重兵布置在红军前进的方向上,在湘江与红军主力展开了激战。湘江战役结束后,敌人便更加确定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意图,于是在湘西集结重兵,修筑工事,计划在这里保围中央红军。

湘江战役结束后,红军也已经知晓敌军在湘西集结重兵的情报,更加说明敌军早已经知晓红军最初的战略转移意图。

第二、 经过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总人数下降至三万余人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总人数已经下降至三万余人,如果继续走最初的路线,红军将面临与数倍敌军作战的困境。并且红军已经连续作战两个月,经过这一路大大小小的战斗,弹药也所剩无几,如果继续朝着湘西前进,必然会陷入数倍敌军的重围。

湘江战役



基于上述两个客观原因,湘江战役结束后,红军无法实现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必须改变战略转移方向。

结语:

黎平会议开了一个好头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向川黔边地区前进,红军到达川黔边地区后,虽然没有实现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但是黎平会议之后,红军战略转移路线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多次改变转移路线,最终落脚陕北。

我们从红军改变战略转移方向这件事中可以学到一个道理:实现一个目标时,最初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客观条件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实现目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