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想读《周易》没有基础,入手难,怎么解决?
答:学习《周易》,先要打基础。首先,要理解《周易》原理跟日月运行、阴阳变化有关系。《周易》内在结构的成型过程是从数到象,从象到卦,从卦到辞。数和象是《周易》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研读《周易》一开始就要打下的基础,如果单纯从文辞入手,是很难理解《周易》独特的成书方式和内在义理的。在《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中,无论从太极到阴阳,还是从先后天八卦到六十四卦,整个体系及其各部分都为着表达宇宙变化之“道”。通过对符号体系的推演,模拟天道的运行,在此基础上阐明人事运作的道理。
《周易》包括数、象、卦、辞几个部分。读懂《周易》必须要有象数基础。朱熹曾说:“读《易》亦佳,但经书难读,而此经为尤难。盖未开卷时,已有一重象数大概功夫。”如果不了解象数基础知识,《周易》就难以入门。初学《周易》者要打下坚实的象数基础,理解河图洛书、卦画、蓍策、筮仪、占变等基础知识构筑了《周易》全书的内在架构。也就是说,数与象是构成八卦六十四卦还有卦爻辞系统的基础,渗透在整个体系的方方面面,所以是《周易》的内在结构。所以要先学习河图洛书、筮法、先后天八卦。
《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书影
问:如何从《周易》中学习体会修身处世的智慧?
答:在西方,关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关系有很多讨论,即有所谓相容论和不相容论,不相容论就是说人要么是被决定的,要么是纯自由意志的,而纯自由意志和被决定是不可以相容的。不相容合论显得比较简单,比较单调。
人对变的认识本身是个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被动的叫“变通”,比如“船到桥头自然直”,调整自己,顺应形势。另一种叫“通变”,即通达变化,是一种在领悟变化的基础上,对变化的趋势作出判断,这种对变化趋势的领悟让人有一种视野或愿景(vision),看到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再随之产生一种见识力(insight),也就是能够看穿这个事情的发展趋势。随之产生一种看穿事物发展的视野(vision),伴随的通常是种长远的眼光,即insight(见识力)。因为有vision和insight,你的意向比别人远大,你能看出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让别人认可你看到的发展方向,那么你就能通达变化,你才能够反过来影响别人。即能够通达变化以后,就可以领导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领导力(leadership)。
领导力实际上是要领导事情的发展变化,领导力是人有能力去领导情境的变化。领导者是那些能够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他要比一般人看得远一点。按照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说法,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虽然都睁着眼睛,但在看不清未来的意义上,大家都生活在黑暗当中,世界本无所谓黑暗还是光明,也可以是无善无恶,整个世界本体的状态是一种玄冥之境。所有的人和物都在变,但是这个看似光明的世界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黑暗的。我们在黑暗当中,几乎没有人能够看见未来。郭象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领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领导也在黑暗中,也看不见。但有些人能够看见事情的发展方向,所谓领导力就是这么来的。有些人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能够引发周围人的认可,然后带领周围人一起去参与这个世界的变化,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说,领导是领导者的意识境遇,连同他带动的意识情境,一起改变世界变化的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对于变化的两种态度,实际上也是两种对主体行动能力的态度。被动的变通态度认为人的行动能力有限,比如说庄子讲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事情没有办法改变,这是被动的态度,认为我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行动力是有限的。当然,人确实也是有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可以采取主动改变事情的发展,可以积极主动引导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是两种对主体行动力量的理解。
研究六十四卦要认真体会人在世界上是两种状态的综合。相对于不相容论,相容论更有道理,因为它是命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的统一,相信人不能够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个人都在天地之间,都是有限的,都不能够离开自己所在的时势和位置来做事情,这是带有决定论色彩的理解。另外,我们在解读卦爻的时候,每一爻都需要根据其他爻的变化来做合适的应对,在这一个爻位怎么样采取一种进退的方式,必须要理解周围的情境,然后做合适的应对。有的时候被动的情境也就只好被动,有的时候能主动就去主动做改变。命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可以共存,而且能够通约,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问:经典是否经常被误读,应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答:以《周易》为例。百年以来,《周易》早已从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神坛上被拉下来,而“孔家店”也被打倒多次。其影响所及,连不明阴阳和八卦本意者都敢对《易传》乃至卦爻辞品头论足,一种浮泛空疏的学易之风,泛滥久矣。
本来研究《周易》经传,需要从感通无字天书开始,追本溯源,领悟“易与天地准”的实然境界。近现代以来,虽然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史学、以经解经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解读经文中似乎越来越重要,但是,这些方法如果要取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可偏离“以传解经”的传统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之上,象数与义理不可偏废,观象系辞、辨象证义才有意义,如此方能破除“经文不过是随机占筮的记录”“卦爻辞是意义不明的文字”“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没有逻辑关系”“经文是巫术的历史印迹(巫史传统)”等谬误。卦爻辞是人文理性的系统创作,而不纯是占卜的记录,不能简单归入巫史传统而忽视其哲学义理。同时,此义理足以说明文王无愧于中国第一个系统哲学家之名。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言,孔子儒家之道和老子道家之道皆本自王官,其精神根基即文王之道。中国自有的系统哲学思想的历史当肇启于文王,即当以卦爻辞蕴含之道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汉书·艺文志》书影
从古到今,易学都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删定《周易》经传,致力于梳理周代关于易学的各种纷乱讲法,力图把《周易》哲理讲清楚。汉代经学整合先秦易学,促使儒家经学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理学通过诠释《周易》来整合佛教义理,更使儒家哲学开创了第二个高峰。今天,我们需要运用《周易》哲学,来推动中西文明对话,以期从哲理上真正实现儒家哲学的第三期开展。
可见,以《周易》为例,可以说明,今天如果要理解经典,就要拨云见日,彻底梳理百年来打倒“孔家店”之后,对经典的大量误读、曲解和否定,虚心向未曾中断经典传统的地区和经典研读的传统方法学习,重新接续经典的气脉,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理解和复兴经典。
问:如何将《周易》智慧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答:《周易》助人领略人与世界的关联关系,追求人心与宇宙节律之间的和谐之境。古人希望与天地和谐共生,领会万物的生机,将其融会到生命中以成就事业。通常来说,人不了解自己的时位,故需要借助哲学的方式来领会。《周易》卦爻的位置是为了说明不同的时和位,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的时位,领悟所处情境。人生存于不断变化的时间和空间中,时势和地位时刻变化。人在领悟当下时势地位之后,将有助于正确地采取行动。人无法超越其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行动当讲究时与位。对每个人当下的生存情境来说,外在的环境形成某种不可超越的状态,个人作为行为的主体,不得不顺应环境。人要理解其所处的时间和位置,知道事情怎样变化,力图在顺应中引领形势的发展。既然人心必然要选择,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所在的时势和地位,就能在明白情境后做出更合宜的选择。
人间正义主要是看分配的合理性是否能够按照天道阴阳的自然损益来进行。如果私心过重,个人欲望膨胀,违反天道,可能最后事与愿违。《周易》主张人间正义基于天道自然,人间利益分配应该以天道自然运作的损益为合理参照。人的意念当依从天地本然的分限,随顺天道本身的损益分寸和过程,追求太多或者得到太多,都可能走向天道的反面。既然天道自然之意会影响人间世事,人对人间正义的追求当顺从天道的运行来做损益。
《易传》讲“富有之谓大业”,提倡积极用事,公平本来是天道的公平,人间的公平应该是天道的公平的推演。从终极意义上说,人间本来就是天地自然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是人私心用智而离天道的分配越来越远,但最终还是会有天道的公平显现出来,天道在人间社会当会起作用。善恶斗争过程中,不是善的势力把恶的势力全部清除干净才叫正义。阴阳永远共存,所以正义的存续恰恰因为恶势力的存在,善的力量对恶势力的一种分寸感才是正义的显现。如果一个社会当中全部都是善的,那就无所谓正义与不正义的问题。正义是分寸感,是分配的尺度和状态。在阴阳的消长过程当中,要让阴阳处于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分寸感,在社会分配当中也是如此,这是社会性的正义。
《周易》主张人以人天之意的状态来适应天地自然的运行。当人能够领会人天之意的状态,说话做事就可以跟天地运行的节律相合拍。“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起心动念与天地的运动相似,所以行动当然能够跟天地之道一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领悟易道,进入人天之意的状态,做事的方式能够合乎天地运行的大道而不会有偏差。具备人天之意的“大人”行动能够与自然的运作合拍,其心意之发,皆通于宇宙大道,进而在瞬间把个体的人提升到“宇宙意识”层次的大人。理解《周易》,就具备人天之意的哲学意识,心意发动之处,即通于宇宙万物,当下的“意”就有充沛的宇宙意识,人也就转化成为能与天地变化相和谐的“大人”,心意发动之间,就能够改造阴阳之气的运行,进而运世之化。
作者简介: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会员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编、《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2006年于夏威夷大学获得比较哲学博士学位。出版《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坛经明意》《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儒家实意伦理学》《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道德经明意》《周易初级读本》,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Chinese Philosophy等中英文著作10多部。主编《生生的中国哲学》《易经明解》《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安乐哲比较哲学评论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中国哲学研究丛书”等40余部,其《中国哲学思想》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国外出版。在国际哲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Culture and Psychology和《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文史哲》等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受邀在全球20多个国家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
【本文刊载于《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