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的精神发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触发了他在教育之路上的觉醒?是一个人?一本书?还是一段故事?各家因人而异,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有一个特别的“原因”。诚然,若从这个意义上来了解朱胜阳老师和他的这本《写作照亮教育之路——一个草根语文教师的突围》(福建教育出版社),我想是恰如其分的。透过莫国夫老师的序言,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本个人的成长之书”,是一个小学语文“草根”教师的“突围之书”。换言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教师从“普通”到“卓越”的生命样板,给人们一种奋力思考的启迪,思考生命何以精彩,又以何精彩。

  必须要说,一个“草根”教师要想成长为名师,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朱胜阳在书中也坦言自己曾经历过很多困惑: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没有教学名师的指导,没有多余的精力来钻研教学,没有现场观摩优质课的机遇,没有赛课和教学比武的经验……农村小学教师的困境在他的文字中“一览无余”。尽管一路走来充满了艰难困苦,但他的持之以恒不禁让我们发问:何以为师?以何为师?笔者以为,这是剖析本书核心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前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内心之道”,而后者则在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成长之术”。

  “内心之道”是教师“何以为师”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既不把它当成是形而下的“稻粮谋”,也不将其上升到“信仰”这一宏观层面的论述之中,而仅仅将其置于“事业”这一中观的视野范畴来展开谈论。可以肯定,只有教师有了事业之心,才可能有对这个职业纯然的热爱;若没有这份事业之心,就必定会失去对教育的敬畏、对孩子童真的守护、对自我成长的期许。朱胜阳及时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原动力”,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变,才一改他过去生命中27年的阴霾。

  “成长之术”则是成为“名师”的具体路径。在这本书中,朱胜阳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精神发育史、个人成长史、教师发展史、自我卓越史向读者和盘托出,这是一次特别的“交付”。在这种坦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草根”教师一路走来的不易:一帧一帧学习“名师”课堂教学视频,一本一本从高中生阅读书目读起,一次一次地向“关键人物”求教,一篇一篇文章写出发表,一点一点记录师生间的教育故事……教师成长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类同性,但是就个人的性格、家庭、教育和认知而言又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如果想要从朱胜阳的成长之路上找到某种“共同性”,前提是你十分清晰自身的内在差异性,基于此,才能找到彼此成长的共性,从而找到那把生命起航的密钥。

  如果说上述我们更多地阐述了“何以为师”这个重要命题,那么“以何为师”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阐释性维度,是一个教师从“清晨起飞”的鸟之羽翼,即一个“草根”教师成长的抓手和依凭。如朱胜阳在书中所写,我们大概可以概括出三个“善于”。

  第一个“善于”是要“善于正视自己”。如果没有一个“从零开始”正视自我的心态,那么“清晨起飞”一定是一件奢谈之事。或许我们没有很好的资源,没有很多的机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难觅一个成长的“关键人物”。这个时候,你若正视自己,就会清楚自我的现状:如今作为教师的我,只有我的头脑(书本和知识)、课堂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天下没有比这更公平的事情了,它们时刻围绕在你身旁,你只需要对着自己的头脑“招兵买马”,通过阅读开掘自己的智慧,对准课堂进行课程研发,对准学生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变革,秉持着“日拱一卒”的精神,那么你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二个“善于”是要“善于阅读和写作”。诚如本书的题名“写作照亮教育之路”,一个教师良好的写作和总结习惯对于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我成长”,其中的关键可能就是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用文字将自己的经验沉淀下来。从阅读层面而言,真正的内核是教师要“阅读学校”“阅读课堂”“阅读孩子”,将对三者的思考凝结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就像朱胜阳在书中所写“拜学生为师”。正是这句朴素的话语,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教师成长的“关键”,因为教师一切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之来源,除阅读之外,便只有学生。只有通过对自身所处校园、课堂的观察,才能与纸本的经验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才是教师成长真正的“关键人物”。

  第三个“善于”是要“善于钻研”。没有钻研精神的教师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只有通过钻研获得的成果,即原创性的成果,才真正值得推广。朱胜阳的“行读绍兴”课程便是一个钻研的典型案例,除此以外,他还大量阅读书籍、观摩名师课堂录像、在论坛发帖交流,并坚持一个农村教师的儿童阅读推广。这是朱胜阳不断成长、善于钻研的基本路径,也是他的“成功之术”。我们的身边有学生、有课堂,我们拥有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我们也做过班主任,每一个人的身份背后都潜藏着无数的教育故事,也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教学疑问”。如能通过自身的研究深化认识,将这些“疑问”加以解决,那么你也可以成为名师。当然,“善于钻研”的背后意味着还要耐得住寂寞,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因为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都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但我相信,在如今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没有谁能阻挡一颗想要进步的心。我们看到朱胜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赛课获奖”之外找到了一条“草根”教师的成长之路,而这条路也向人们展示了教育的多重样态和教师成长的多元路径。所以,在教师成长这件事情上,“借鉴”永远只是旁助,而自我的耐心和毅力才决定了你的成长之路到底能走多远,又能走多久。

  作为曾经的基础教育同行,阅读朱胜阳的成长故事,给了如今的我以很大的启示。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之路上,有童真相伴,遇精神良友,不负读书人的生命韶华。

  (作者单位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8日 第03版

作者:程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