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一季又分出6个节气。

中国自古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生活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节气指导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顺应自然时节的变化,

人们创造出一道道节气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承载着传统的饮食哲学,

更寄托着人们在不同时令中的美好期待和祝愿。



这份美好的情感,伴随着节气美食一起流传至今,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知道,

节气可以通过哪些自然现象进行判断吗?

立夏的斗蛋,是怎样的游戏?

爆米花和节气又有什么关系?

翻开这套《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美食科普绘本,

跟熊猫君一起,探寻大自然和古人留下的宝藏吧!

《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





01

领略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美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

二十四节气的最初奥义,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

古时候,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发现了藏在自然时间里的耕作密码。

二十四节气就像大自然的时钟

让大家能够按时耕种,迎来丰收

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叫“雨水”,

这一时节雨水变多,

土地被春雨打湿,变得松软,

春耕便也开始了!


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这个时候,小麦等待收割,

稻子等农作物还要抓紧种上。

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秋分时节,天气越来越冷了,

为了防止农作物因天气而产生损失,

要赶紧秋收啦。


那么,人们怎么知道当下是什么时节呢?

物候就像时钟上的指针,指引着人们发现一个节气的到来。

千百年来,古人长期观察并记录每个节气里的特别现象,

逐渐发现它们与节气的关联,总结出了七十二物候

当看到南方的燕子飞去北方,

春雷闪电开始出现,

我们就可以知道:啊,春分到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立夏的时候,蝼蛄开始出来“开演唱会”了,

蚯蚓也久违地出现在地面上,

王瓜也开出花朵了呢!

小朋友,你有见过这种花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古人确认物候时的观察范围基本在黄河流域, 而且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也会有观察、总结出错的情况。

小朋友,对比古人总结的物候和自己身边的现实情况,你一定会有很多不同于古人的发现!


02

品尝二十四节气餐桌上的美食

人们依据二十四节气造就了“不时不食”的美食餐桌,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令季节选择食物。

节气美食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也寄托了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处暑之后,天气变得干燥,

人们的身体会感到不舒服,这叫“秋燥”,

为了防秋燥,

人们会吃一些清热生津的食物,

俗话说“处暑吃鸭,无病藏家”。


过去人们会在雨水这天,

爆炒去年的糯米来预示今年的收成,

这寄寓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

明朝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

爆米花的原料才变成玉米。


而在小满时节,

因为新的粮食还没收获,旧的粮食已经吃完,

古人只能用一些苦菜充饥。

现在人们不愁吃喝了,

但小满“食苦”的传统,

还是带着大家的记忆和情感流传了下来。


同一时节,不同地域的美食也各有特色 。你瞧,大寒各地吃的年糕,真是各有各的花样!


03

探寻二十四节气背后的风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早已不只和农耕相关,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碰撞出了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习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明。

人们在这天扫墓、踏春、放风筝,

还会吃美味的青团。



立夏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一起玩“斗蛋”,

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

看看谁是最后坚不可摧的“蛋王”。


在古代,立冬是拜访老师的日子,

这体现了我国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

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个风俗。


时代的发展中,有些习俗还活跃在人间烟火中,有些却逐渐暗淡“退场”。

只要我们还记得它们,它们就不会真正消失。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小朋友们,

经历过或了解哪些节气习俗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熊猫君分享。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伟大的智慧,

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

将带着小朋友体味食物的温度和情感,

感受节气的奥妙和魅力!

翻开这套书,循着日常的饮食,

发现二十四节背后繁茂的文化“枝叶”,

抵达中华文明的“根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