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乡镇女公务员说每次找领导批示文件,感觉给领导添了负担,得罪了领导!
碧翰烽/文
基层负担的一大来源就是:文牍主义。不仅来自于上面的文件,还有自己制造出来的文件。
据媒体报道,一位乡镇女公务员说,每次她抱着一堆等待批示的文件走进领导办公室,她都感觉“好像给领导增添了负担,得罪了领导”。
在她看来,省里、市里布置的许多工作任务,区县不经筛选、拆解直接转发到乡镇一级。她记得,有一份省里印发的文件,写有“此件发至市级”字样,但身处行政体系“神经末梢”的她同样收到了。
就这样,一份文件从中央下发到省、市、县(区),工作任务层层流转,如同击鼓传花,最终到达乡镇基层。她统计过,镇政府日均接收文件通知有60多份。
一些部门单位办公室的同志也好像有类似的感觉,每次抱着大量文件资料给领导签阅时,除了极少数文件之外,绝大部分是不是就是简单看个标题,再签个字,表示已经看了。还有就会觉得是不是占据、浪费了领导的时间,好像还不好意思。
一旦某些地方和单位形成“文山”泛滥之势,就成了“以文件落实文件”,无非就是三点:
一是推责。只要文件发下去了,责任就推下去了,也就证明自己的责任尽到了。至于工作落实得怎么样?似乎也不怎么关心了。而且有的文件还不知道该怎么落实?因为仅仅就是一份文件,找不到落实的“内容”。
二是简单。应该说,发文件是最简单的事情,除非是真正发文件,除非是要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专家论证。一些形式主义的文件,基本上就是靠抄袭,更改个名头,至少有样本可抄袭。但是,如果有的不发文件,又不知道怎么干事了?有的时候,真正要干好事是需动脑筋的,比发个文件要费劲。
三是存在。一方面证明某某单位是需要存在的,那么多的干部职工,总要干点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向基层证明单位的存在,发文就是一种宣示的存在。
实际上,文件是一种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本身是没有任何过错的。过错在于唯文件而文件,导致成了文牍主义。
一份好的文件是非常受欢迎的,也能够起到巨大作用,有的还能够具备历史性。
好的文件是解决问题的。一份好的文件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能够直指问题要害,并且是对症下药。比如对于基层组织来说,关于人财物保障、资源赋能、职权下放、机制体制制度等等方面内容,应是基层比较欢迎和期望的。
可是现在一些文件,恰恰不是解决问题,看不到干货,很多就是空话、大话、套话、无意义的话。
好的文件是深度互动的。如果没有深度的互动,往往得不到上下左右的认同,即便是发了,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无非就是看看而已。有的文件虽然也走了征求意见、调查研究和召开座谈会等程序,但有的可能就是走走形式,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
所以,有的文件不切实际,不接地气,没有考虑到方方面面,认同感就比较低。
好的文件是容易执行的。一份好的文件应有极强指导性、可操作性、简单实用性,不是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的话语,还需要让你自己去理解、去领悟。或者是无法执行,执行不了,不符合现实实际。
有的基层干部坦言,比如,某些关于内部管理规定的文件,本来可以一句话说清楚,但是却写得相当复杂,这么干不行,那么干也不行,究竟怎么干才行?竟然找不到直截了当、通俗易懂的条文。
于是大家都有疑问,就会咨询制发文件的单位,结果单位又出了一份解读文件,可有的解读文件依然弄不清,还是原则性、模糊性居多,反正就是让你自己去悟。最后有的基层干部就得出结论,实在弄不懂,这事最好莫干就行了,免得麻烦。
所以,有些文件发了之后,又得不停地发解读文件,关键是解读又还得解读。如此这般,文件是不是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