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毛主席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各地农村搞实地调查。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工作人员相当于主席的耳目,他们汇报给主席的调查资料,供主席制定政策时参考。



工作人员曾到河南、江西等地,与村民们同吃同住,针对食堂制度写出了各自的见解。党中央和毛主席综合考虑,最终取消了食堂制度。这件事以后,毛主席认为,身边的“老人”应该到基层去,这样才能长见识,得到真正的锻炼。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个念旧的人。他尽管很舍不得身边人离开,但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愿意放手。1962年,秘书高智接到通知,毛主席要和他谈话。在这之前,卫士长李银桥、机要秘书叶子龙等一批“老人”已离开中南海,派往了天津等地工作。



自江西考察回去后,高智心态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理解了毛主席曾给他讲过的“人老是在上面,光看文件,就是空”的道理。高智与妻子已经商量过要到妻子老家陕西工作,因他早年没了父母,一直把岳父、岳母当作亲生父母来看待。

高智当时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毛主席与他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也同意了他下到陕西工作的要求。高智后来回想说,好像是有种想法,毛主席舍不得他。事实的确如此,高智跟随毛主席10年之久,这段情谊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高智少年时,常听毛主席的传奇故事,内心一直渴望见到主席。17岁那年,高智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他第一次见毛主席时,是远远地看着。当时的场景是,毛主席正和妻女一起在散步。



转战陕北期间,高智负责发送电报。据高智说,解放战争,他见到的大多是主席亲自起草的电报。期间,部队行军遇到了很多阻扰,高智亲眼目睹了毛主席临危不乱、从容镇定的样子,属实钦佩。建国后3年,高智调到了主席身边工作。

与毛主席待在一起的时间久了,高智发现主席喜欢老实的人。也就是说,遇到主席问话,知道就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知道就说不懂。毛主席很清楚身边人的水平,不懂他会耐心地教,但不喜欢不懂装懂的人。

1962年,高智带着不到5岁的三女儿小梅去中南海见毛主席。谈话结束后,毛主席主动提出与高智合影。这样一来就留存下了那张高智抱着孩子小梅,在颐年堂门口与毛主席谈话的照片。



高智到陕西后,先后换了几个单位。除了省里的几个领导知道他的身份外,其余的同志最多只了解他是从北京调过来的,而对他的实际情况知晓得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高智很低调,从未和单位的人说他之前为毛主席服务的事情。

离开主席的头一年,高智还没那么想念主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智越发想见毛主席。1965年,趁着一次出差路过北京的机会,高智到中南海见了毛主席。两人聊了许久,高智那天在中南海待了一天,几乎是全程陪同毛主席。这次之后,高智就再没有见过主席了。



高智当年和毛主席说他要到陕西工作时,主席曾说过他也想到陕西看看。为此,高智曾联络了几个革命老区,让他们准备好接待毛主席的事宜。但后来主席因工作太过繁忙,便没有时间前往陕西。

在高智眼里,毛主席既是领袖,更是家人。高智为主席服务的这些年,得到了主席的很高评价,主席说他是个好同志,是个老实人。临别之际,主席曾多次挽留高智留下,但主席始终没有为了私情,而强行把高智“栓”在身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