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拓跋焘,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谥号太武帝,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继曹操、苻坚后,第三位统一北方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

与曹操、苻坚相比,拓跋焘是一个天生的战争机器。

他年仅十五岁继位就开始四处征伐,先后平定匈奴胡夏政权,灭亡北燕,吞并北凉,击破柔然,威震西域与东北诸部,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北方大业。

在此期间,拓跋焘三次击败南朝刘宋刘义隆北伐,实现饮马长江愿景,与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并列为南北铁血双雄,从此开启中国南北朝时代。



同时拓跋焘打破胡汉分界,与北方门阀士族合作,推行汉化,对南北一统奠定基础。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北魏的前身是五胡十六国中的代国,代国为西晋末年,鲜卑拓跋氏于315年建立的政权,经营地盘在漠南草原一带。

376年,代国被前秦天王苻坚消灭,直到数年后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代国王室拓跋珪(拓跋焘的祖父)才趁北方分裂再度崛起,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

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据传拓跋焘出生时体态容貌就与常人大不相同,拓跋珪看见既惊奇又高兴,并断言:

“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409年拓跋珪去世,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继位,幼年的拓跋焘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能力,其文韬武略远超其他宗室子弟,拓跋嗣一直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

422年,拓跋嗣病重,自知命不久矣,遂任命拓跋焘为相国,加授大将军,总理北魏军政大权。

拓跋焘不仅理政娴熟,而且亲自领兵出镇塞外,国内亲贵大臣无不畏服惊叹,这一年拓跋焘年仅十四岁。



423年,拓跋嗣驾崩,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

时势造英雄,拓跋焘统一北方

拓跋焘虽然年少登基,却没有陷入汉人王朝所谓主少国疑的怪圈。除了拓跋焘个人有较高的威望和杰出的能力,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自西晋灭亡后,中原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胡人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南方则是在东晋统治下偏安一隅。

苻坚虽然短暂统一北方,但随着淝水之战的失败,北方再次分裂。

拓跋珪是一个野心极大的君主,为了统一大业四处征伐,立下无数战功,灭掉慕容垂的强大后燕政权,重创羌族姚氏后秦,征服漠南草原部落,使北魏成为北方头号霸主。

到拓跋嗣时期,北魏势力向南发展,趁宋武帝刘裕病逝,一举攻克洛阳、虎牢、滑台等地,使北魏地盘南移至黄河流域。



拓跋焘接过权力接力棒时,北方仅剩胡夏、西秦、北凉、北燕等割据政权,其余各地均为北魏占领。

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拓跋焘自然要扛起统一北方的重任。

如何找到合适的出兵理由,做到师出有名是当时最大的难点,如果没有万分把握,拓跋焘是不敢贸然出兵的。

不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当拓跋焘苦思冥想之际,竟有敌人主动送上门。

424年,地处蒙古高原的柔然在汉纥升盖可汗的带领下,以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极大牵制北魏的征服脚步。



拓跋焘意识到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必定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

不过柔然是北方草原首屈一指的游牧帝国,稍有不慎就会使北魏身陷囹圄。

太后和众多鲜卑贵戚表示反对,但拓跋焘仍在汉人士族大臣崔浩的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424年十二月,拓跋焘御驾亲征进屯柞山,与柔然骑兵相遇,在拓跋焘的指挥下,北魏斩首敌军数千,获马万余匹,首战大捷。

425年十月,拓跋焘再次北伐,东西五道并进,舍弃辎重,率轻骑兵携带十五日口粮越漠南,穿沙漠,柔然可汗惊慌失措,率众北遁。

经过两次作战,柔然对北魏的威胁有所缓和。拓跋焘深知,征服柔然非一朝一夕所能为,最紧要的还是长城以内的事务。

在当时的中原,匈奴人建立的大夏政权地盘最大,占据整个关中地区,是为北魏肘腋之患。



425年,大夏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其他王子等势力蠢蠢欲动,大夏陷入内乱,拓跋焘决定以此为突破口。

426年十月,拓跋焘亲领大军奔袭夏国都城统万城。

时值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以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仅距统万城三十余里,赫连昌未加防备,匆促迎战,大败而退,坚守不出。

由于北魏缺少攻城器械,再加上天气酷寒,遂分兵劫掠牛马十余万头,迁徙民户万余家而归,并占领长安等地。

第二年,拓跋焘再次兵临统万城,这次没有选择强攻,而是以部分轻骑兵到城下挑战,主力则埋伏在山谷中。

赫连昌正想报去年兵败之辱,遂率兵出城迎战,结果被拓跋焘引诱至埋伏圈,截断归路,匈奴军大败,赫连昌本人被俘虏,统万城被攻破,赫连昌的兄弟赫连定在平凉继位。



恰在此时,柔然又屡屡侵犯边界,拓跋焘只好调转方向对付柔然,这次算是大夏走运。

对于柔然三番五次挑衅,拓跋焘誓要将其彻底屈服,不管是匈奴、柔然还是鲜卑,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刀剑舔血和逐水草而居的日子谁没过过。

在一切准备停当后,拓跋焘于429年分兵两路,大举攻打柔然。

拓跋焘本人率轻骑长途奔袭,深入漠北三千余里,兵锋直抵抵栗水(蒙古西北翁金河),迫降柔然属下高车部,俘虏敌军三十余万,牛马百余万匹,取得丰硕战果。

430年,拓跋焘挟胜柔然之余威再次攻夏,这次匈奴人没有那么幸运了,拓跋焘连续夺取安定、平凉、长安、武功等地,把整个关中据为己有。

西方的吐谷浑审时度势,捉住赫连定,将其献给北魏,大夏至此灭亡。

在解决掉大夏这个麻烦后,拓跋焘又把目光转向地处东北的北燕,北燕国王冯弘送小女儿来和亲,紧接着,地处西北的北凉也向北魏和亲以求自保。



但拓跋焘并非安于现状之人,虽然假意与燕、凉和平,但暗地里却积攒势力,于436年一举攻克北燕国都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灭亡北燕。

三年后,拓跋焘亲征北凉,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国君沮渠牧犍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宣告灭亡。

至此拓跋焘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将大夏、北燕、北凉消灭,彻底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任务,这一年拓跋焘年仅三十一岁。

与之相比,曹操统一北方时已五十二岁,苻坚年轻些,但也已年过不惑。虽然三者不能放在一起比较,但足可以看出拓跋焘的杰出战争能力。

在统一北方的同时,拓跋焘也未放过柔然这一宿敌,从424年至429年的25年时间里共讨伐柔然十三次,为中原政权扩地千余里,使其“怖威北窜,不敢复南”。

这是继汉武帝重创匈奴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拓跋焘以此赫赫战功足以彪炳史册。

而柔然从此一蹶不振,一部分柔然部落被迫西迁,于一百多年后迁至欧洲,征服斯拉夫人,成为欧洲中南部地区霸主。

拓跋焘完成统一北方后,使北魏成为与南朝刘宋对峙的强大军事集团。



从430年至452年,拓跋焘粉碎刘义隆三次北伐,收复洛阳等黄河流域大片领土,一度饮马长江,南北朝对峙时代正式来临。

拓跋焘的汉化启蒙和融合阵痛

拓跋焘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汉化改革,改革涉及到官制、思想和文化。

可以说,拓跋焘的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奏和基础,并选择与北方世家大族合作,这是胡人政权在中原的破冰之举。

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胡人政权中是比较罕见的,五胡乱华之初,匈奴皇帝刘渊曾打着驱逐司马,恢复汉室为名尝试汉化。

但随着胡汉矛盾的深化,势头又回到了匈奴传统制度中,在随后的后赵政权中,羯族石氏把胡汉分治发挥到极致,造成极其深重的民族矛盾。

后来的苻坚虽然努力消除隔阂,希望以自己的仁政来建立一个超越民族的政权,但矫枉过正。

自己的氐族基本盘太小,仅靠仁政消弭民族隔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异族因没有权威和军队的制约而各怀异志,致使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分崩离析。

但拓跋焘很好的避免重蹈苻坚的覆辙,他积极的与没有南渡的士族门阀联络,赏赐官爵,不过军队始终掌握在鲜卑手中。



比如在拓跋焘平定北方、西域诸国和对南朝作战中,崔浩对北魏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崔浩出生于高门士族“清河崔氏”,自己则官至司空,但从未掌握过军权。

除了崔浩,还有与之关系密切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燕赵汉人大族。

在政治上,以崔浩为首的北方汉人士族抑制了鲜卑勋贵的跋扈,一定程度上实现权力平衡。

不过到了拓跋焘晚年,崔浩等北方门阀借修北魏国史之机,揭开北魏开国先祖们在战争中犯下的暴行,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纷纷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拓跋焘本质上仍是鲜卑权贵集团的代表,他隐约感到北方门阀士族日益壮大。



为避免重蹈东晋被门阀政治绑架的恶果,遂诛杀崔浩及与之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等士族。

此次牵连人数数百人,史称国史之狱,北方汉人地主集团受到沉重打击。

但拓跋焘由于刑罚严酷、杀戮过重,导致国内几度政治混乱,后在宦官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杀死太子拓跋晃。

452年,宗爱怕被拓跋焘诛杀,先下手为强,将其弑杀,至此一代枭雄以如此凄凉不堪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