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庆之三个字,喜欢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武将史的人肯定会将之奉为武将之神,甚至是中国武将第一人。然而他却确实不辜负武神的称谓,怎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戚继光的戚家军以3000-4000的人数在其南北征战期间拿下了近十余万的斩首,这还是归功于戚继光的兵法以及戚家军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火枪队,也就是说得兵器之利。但是陈庆之的白袍军就这样在纯冷兵器时代以7000的人数拿下了共计30万的敌军,14个月内连下北魏32城,大小共计47战无一败绩。更是有童谣: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甚至连毛主席看罢南史陈庆之传的时候都说: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也就是说从种种记载来看,这个读书人出身,且“射之不穿札,马非所便”(既“手无缚鸡之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不仅他的军队是神,连他自己本人都是一名无可争议的神将。梁武帝萧衍曾经对陈庆之评价道: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所以我们首先就可以推测陈庆之最多也就出身普通的读书人家,之后成为萧衍的随从,应该从事的还是研墨,拟书等文字性工作。之后,在天监元年(既公元502年),齐和帝在重重压力之下禅让给萧衍,南梁建立,陈庆之同时被封为主书(主文书之官),从名字看就是一个十足十的文官了。而直到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求助于南梁,梁武帝才令陈庆之为威武将军,统领梁军,这是他在生命里已经41岁时候的第一次领兵。

有很多人说陈庆之早年不得重用,但是人家是一个文官,而且南梁一成立就成为了文书主官,萧衍可以说对陈庆之这早年随从已经非常看重了。只是奈何人家并非武将,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萧衍才不得不将兵权交给自己真正信的过的人身上,只是此刻是否会带兵且都已经是次要了,毕竟下面还有武将。而事实同样也证明,萧衍这次的眼光不仅是准,简直是打了灯笼找到一个挂逼。



于是,陈庆之先以2000人克北魏安丰王元延明20000兵马,或许根本不能说克,在《梁书》上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陈庆之这挂有多牛。

“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

看清楚,是“一鼓便溃”。接着还是公元525年六月,梁军遇到北魏军的伏击,损失十之八九,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辖部队全部生还”。第二年,到了南梁报仇的时候了,“领兵打仗”?对于陈庆之来说,So easy,到十一月时,陈庆之已经攻下了52座城池了。此役之后,陈庆之被赐东宫直搁,封关中候,正式成为了南梁大将,也正式开始了其后半生开挂般的戎马生涯。之后更是征洛阳,伐北魏,攻东魏,7000白袍军更是成为民间神话,直至公元539年去世,梁武帝赐谥号“武”,可谓光宗耀祖。



但是我们前文也说了,面对“一鼓便溃”,”全部生还”等词,如果发生在本身就武将出身的岳飞,祖大寿等人尚有还可言,但是文官出身的陈庆之却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可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正所谓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神的话,那就一定是这段传说有错了。

我们从描述陈庆之最多的《南史·陈庆之传》和《梁书·陈庆之传》中可以看出,在陈庆之与北魏交手期间,北魏已然是内外交困,北魏权臣,第一武将尔朱荣正在大肆屠杀北魏皇室,北海王元颢却又忙于宿勤明达、葛荣等人的起义,整个北魏可以说没有一片生土,最后才不得不求助于南梁,才有了“陈庆之伐北魏”的事,且未与北魏精锐之师正面交锋过。也就是说恰如当初满清八旗南下大明,只要一过山海关,面对被农民起义掏空的中原王朝,已然整个天下都是囊中之物了。况且所以陈庆之神则神,却并真正史书中的这么神,存在着数字夸大的嫌疑,当然这在古代史书中都是常事了,毕竟有句话叫做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等等,历史是胜利者书写?没错,《梁书》、《南史》皆南朝史,之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也以南朝史为正统,所以陈庆之才会被后来的历史书写者越写越神。但是在北朝的《魏书》中,就记载着陈庆之的多次败绩和无用之功。《魏书.岛夷萧衍传》中就有:

“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阳,车驾还讨,破走之。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

再与《梁书》一对比,自然是破绽颇多。当然了,陈庆之虽是文官出身武将,但是在南梁建立之初,其军事才能和军功不容否认,可却也并没有被传的这般神乎其神,其中利害关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了。

毕竟一般这种两朝两代史,多数都是你夸你的,我美我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