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 ),王羲之们刚刚完成兰亭雅集的第二年。

这一年桓温率军北伐,接连大败前秦。四月,兵薄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迎接,三辅郡县望风归附。乾坤仿佛浩荡,中原将要重光。这时,有一位年轻人求见桓温。他,就是王猛。

王猛见桓温,这个双雄会,机锋暗藏,余味无穷,完全可以收入《世说新语》,可惜刘义庆眼力不够:

“三辅郡县皆来降。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民争持牛酒迎 劳,男女夹 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 不图今日复睹官军!”

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悠然自得, 隐居华阴。闻桓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温异之, 问曰:“ 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何也?” 猛曰:“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 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温嘿然无以应,徐曰:“ 江东无卿比也!” 乃署猛 军谋祭酒。…… 六月,丁丑,徙关中三千馀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 与具还,猛辞不就。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短短一二百字,当世双雄之性格气度、天下形势之激荡变迁,尽在此也。

我当年初读这一段历史,只读出了王猛狂放不羁、识见卓越,桓温雅量非凡、知人善用。多年后重读,其文字背后隐藏之妙,真可谓妙不可言:

一、王猛的卓识,亦有更深远之处。桓温的知人,也有更精巧之隐微。

王猛不仅看到了为何“ 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的背后原因,更可贵的是他看到了“ 不至” 的事实。

是的,事实。

且慢,让我们回顾这段文字—— 前面明言“ 三辅郡县皆来降” ,为何桓温又直言“ 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桓温难道不是罔顾事实吗?

非也非也,桓温并非罔顾事实,这个矛盾也不难理解。

“ 三辅郡县皆来降” ,说的是“ 居民” 。桓温说的,则是“ 豪杰” 。居民与豪杰,相去岂止万里!

桓温此语,道出了他所苦闷之事实—— 北方士人并未诚心依靠,而百姓来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他在王猛来拜访时,直接抛出这一问题,等的就是—— 测试王猛是“ 豪杰” ,还是“ 居民” 。

如果王猛是普普通通的“ 居民” ,他一定会大惊小怪—— 这关中父老不都拿着酒肉出来慰劳王师了吗?怎么桓温大司马你还说没人来归附呢?

但王猛不,他抛出的这一段话,直接触动了桓温的心事—— 桓温并非想要一举克复中原,而是要驻军观望。虽然官方理由是“ 持重” ,但实际是养敌自重—— 如果中原收复了,自己也就没用了。桓温不想鸟尽弓藏,只想捞够政治资本,回江南拥兵自重。

这些天来,关中来投奔我的,没一个是豪杰,只有王猛才是。

注意,王猛的话里,已经说的不是“ 豪杰” ,而是“ 百姓” 。

得不到士心,就得不到民心。

得到民心,也未必得到士心。果然,后来桓温引军南撤时,带走了关中三千余户居民。也没有成功带走王猛为他效力。

王猛为什么要扪虱而谈,旁若无人?不怕激怒桓温?

王猛是有备而来的,先瞅准了桓温心理。王猛看出,桓温求贤若渴,不如此,不足以非常之举,打动桓温。

王猛当时“ 人皆轻之” ,为何桓温接见他,并重视他?桓温眼力非凡,功力了得。看出了王猛是个人物。所以不惜留下他。

桓温不愧是桓温。桓温是南曹操。

二、王猛见桓温,堪比隆中对,从此天下大势,皆寓其中。

王猛后来不愿跟随桓温南下,胡三省自作聪明注文说:

猛不肯从温,温岂不欲杀之耶!盖温军已败,忽忽退师,不暇杀之也。

胡三省大错特错。

桓温若想杀王猛,早在扪虱而谈时,就该杀了。依照常理,王猛将桓温心事吐出,桓温岂不恼羞成怒?

但桓温没有。桓温若以“ 扰乱军心” 之罪名杀王猛,顺理成章。但不要忘了,桓温此时的真心,并不在于军心。军心,不是用来进攻长安的。因此,军心也是可有可无的。桓温的部下可能会认为王猛扰乱军心,但桓温不会。

以前读这段,首先是为王猛担心,他不怕激怒桓温,难道不怕激怒东晋将士?

扪虱而谈之时,不会;桓温说话后,会。

扪虱而谈时,东晋将士刚刚打了几场大胜仗,三军士气非凡。“ 得意浓时便可休” ,人在高兴的时候,很容易原谅别人。王猛公然撒野,大家只当看笑话,而且也不一定相信他。

但桓温说话后,形势就变了。“ 江东无此人” ,这话一说,大家纷纷叹服,也明了了桓温心意。甚至可以说,桓温后来战事失利,未必不与这次谈话有关—— 大家也知道了桓大司马的真实用意。因此,战斗不再卖力。不待桓温下命令消极怠惰,王猛已先告诉大家了。

桓温即使后来战事失利也不会杀王猛,因为他想要用王猛,让王猛成为自己的高级幕僚,真是英雄惜英雄。即使不能用王猛,那么丢给北方,让北方重新壮大,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还是那句话,养敌自重。桓温的事业,在江南而不在北方。统一,那是司马氏的事,不是我桓氏的事。

王猛不会南下。因为王猛知道,他已经把桓温部属都得罪了,说不定也得罪了桓冲、桓玄。先把大家都侮辱了,又成了大家必须服气的人,而且又是空降来的—— 一旦桓温不支持,王猛会在江东死的很惨。此话一出,王猛即使到了江东,也别想立足了。后来,桓温请王猛去江南,王猛征求师傅意见,师傅直接说“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晋书· 苻坚王猛载记》)

真是一语点破。

王猛去了江南,最多是桓温、桓冲、桓玄的高级智囊,帮助桓氏篡位?帮助桓氏和谢氏竞争?让自己成为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之后的“ 北海王氏” ,和几个门阀争来斗去?愚不可及!

王猛留在北方,却大有用武之地。

工作找人,不是人找工作。

这次会谈,王猛已经知道,桓温北伐长安,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他在北方,辅佐苻坚,从此成就了一番事业。但王猛深知,江南有桓温、桓冲,还有东山待起的谢安,守住江南简直是绰绰有余,恢复中原都甚至胜利在望。自己虽然能在北方呼风唤雨,但最多统一北方,绝没有南下必胜的实力。

所以王猛临终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 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晋书· 苻坚王猛载记》)

王猛看得出来,现在北方远未真正统一。即使他在世,也不敢轻言南下。

王猛桓温这次会面,真是使天下形成南北朝,极端关键的一幕。“ 江东无此人” ,江东却不乏谢安、谢玄、刘牢之、刘裕。北方,在未来三十年,却只有王猛。王猛之后,北魏混一之前,北方也是糜烂不堪,没有足以安邦定国的人物,以至于刘裕又差一点恢复中原。虽然,刘裕成了又一个桓温,功败垂成。

王猛见桓温,意味深长。久久品之,妙不可言。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