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394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前言
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前秦国势力强大,统一了华北地区除东晋以外的所有地区,拥有庞大的百万大军,雄心勃勃地企图消灭南方的东晋,实现中国的统一梦想。
而当时的东晋,则是一个坚守江南的弱小王朝,仅有八万精锐的北府兵。面对前秦强大的压力,似乎注定没有任何胜算。
然而,在淝水一带,东晋却以奇迹般的方式,以寡击众,大败前秦的百万大军,尽管挽救了江南的危局,却也加速了东晋的灭亡,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今天老达子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是如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淝水之战发起方:前秦的历史
先聊下前秦的历史:
建立前秦的苻氏最初居住在略阳的氐族,最初以蒲姓为名。在永嘉之乱期间,蒲洪成为氐族盟主,先后臣服于前赵和后赵。他在后赵政权下参与了对关中豪族和羌族的斗争。随着石虎控制了后赵政权以后,蒲洪被任命为龙骧将军和流人都督,并率领部民驻扎在枋头。
石虎去世后,后赵陷入了混乱,蒲洪一度归顺了东晋。直到350年2月,蒲洪在枋头称大将军、大单于和三秦王,实际上实现了自立,其势力达到了十万人。他改姓苻,并计划重返长安,但在同年3月被属下毒杀,苻洪的第三子苻健继承了他的地位。
苻健废除了三秦王的称号,以示要归顺东晋,但是并不是真的归顺,只是为了获得汉族支持而采取的策略。351年1月,苻健在长安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了皇始元号,前秦国家正式建立。
352年1月,苻健登基为皇帝,将大单于之位传给皇太子苻苌。然而,此时他的统治范围仅限于渭水流域的一部分。
354年2月,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权力地位,发动了北伐。经历了关中汉族离叛和苻苌战死等一系列挑战后,前秦最终成功抵御了桓温的进攻。此后,前秦的势力扩大到关中全境,并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体系。
355年6月,苻健去世,其第三子苻生继位为皇帝。356年2月,苻生降服了前凉。然而,由于苻生残忍好战,失去了民心,在357年6月死于其从弟苻坚发动的政变。
苻坚登基为大秦天王后,致力于发展内政,鼓励学术,力图充实国力和发展文化,被誉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名君。他任用汉人宰相王猛,实行从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政策转变,整顿了官僚机构,完善了法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到368年前后,前秦国内实现了长期的安定。随后,苻坚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灭亡了前燕、前仇池、前凉和代,并从东晋手中夺得了蜀。
376年,前秦统一了华北地区,社会安定,据称人口达到了约2300万。
苻坚野心膨胀,意欲统一天下,淝水之战一触即发
前秦在华北实现统一后,中国内部唯一的对手是东晋。然而,东晋并不容易对付。
在公元378年2月,苻坚派遣自己的庶长子苻丕攻打襄阳,随后在五月攻克了盱眙,但东晋以兖州刺史谢玄为核心展开了有力反击,迫使前秦军队撤退至淮水以北。
苻坚怀揣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同时也深知与东晋交战的现实挑战。尽管面临着强敌,但苻坚信心满满,依靠着拥有百万大军的实力,他决心不顾众人反对,在公元383年8月正式率领军队进攻东晋。
10月,前秦攻陷了寿春,这一城市位于建康西北约200公里处,前秦军队的威胁已经逼近了建康。东晋方面,宰相谢安派遣其弟谢石和兄子谢玄率领七万水陆军迎战。
前秦军沿淝水布阵防守,阵势整齐,壁垒严密。谢玄发现晋军难以渡河,于是向苻坚发出挑战:“将军,您率军深入我晋地,却沿淝水设防,这是持久战的打法,难以速战速决。如果您撤退一段距离,让我们的军队渡过淝水,双方决一胜负,这样不是更好吗?”
苻坚和苻融认为答应谢玄的请求是个好主意,可以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利用精锐骑兵发动冲击,于是命令部队稍作后撤。然而,前军一撤,后军误以为发生了溃败,加上阵后的朱序等人高声宣称“秦兵已败”,导致队伍失去了控制,最终溃败。
晋军迅速渡过淝水,对前秦形成了追击之势。苻融在马上指挥队伍,不幸马匹倒地,被追赶的东晋士兵杀害。前秦军队全面溃败,仓皇逃窜,自相践踏,伤亡惨重。苻坚乘坐的车子也被东晋军缴获。
溃败中,前秦将士听到风声和鹤鸣都误以为是东晋军队追来,加速了逃跑的步伐。因此,“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淝水战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各族建立的政权相继兴起,而东晋及其后来汉人建立的政权则偏安江南一带,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朝统一全国为止。
惨败的前秦,兵败如山倒
淝水之战的惨败对前秦来说是一个灾难,这个曾经统一北方的帝国很快就解体了。
这种情况在五胡乱华时代很常见,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但一旦遭遇失败,局势就难以挽回,国家基本上就要灭亡。比如,刘曜与石勒的洛阳之战,刘曜一战被击溃后无法维持政权,前赵被石勒的后赵取代。
前秦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的实力远远超过前赵。前秦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通过重用汉人实现了繁荣稳定,被称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在淝水之战之前,他们已经统一了北方。而且苻坚本人被认为是少数民族中极为出色的明主。
然而,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形成了后秦和后燕等政权。苻坚毫无挽回之力,两年后被姚苌缢死。那么,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在于,在前秦未能完全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之前,淝水之战几乎摧毁了前秦的主力军。
在此时,苻坚统治下的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领袖姚苌等人都是当时的豪杰,他们分别建立了后燕和后秦。慕容垂更是一生无败,他在淝水之战中是唯一幸存的,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能力。
在淝水之战之前,嫡系梁成率领的五万大军被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在洛涧之役歼灭;接着苻坚弟弟苻融所率领的二十余万人又在淝水之战中全军覆没;战后为了防备慕容垂,又派遣一万五千人戍守山东。
因此,苻坚回到长安后手头无兵,只能依靠鲜卑慕容弘和慕容冲的军队。但当慕容弘和慕容冲发生变节时,由于缺乏嫡系氐族士兵,不得不依靠羌兵。羌人因此崛起,最终导致了苻坚的失败。
苻坚的失败根源在于民族组织的不完善,鲜卑和羌人并未遭受损失,而受损失的主要是前秦的嫡系氐族士兵。
胜利的东晋,却走向加速灭亡
再看看战胜方——东晋的情况。
在淝水之战中,陈郡的谢氏家族以谢安、谢玄、谢石为代表,赢得了巨大声誉。东晋自古便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统美誉。然而,晋孝武帝司马曜对谢氏势力的膨胀感到担忧,害怕其威胁皇权。
于是,他利用谢氏与桓氏之间的矛盾,排挤谢氏在朝中的影响力。谢安作为东晋名士,心怀淡泊名利之志,选择自动退出权力斗争,使得孝武帝的胞弟司马道子得以顺利掌握朝中大权。随着谢安逝世,谢玄在北府军中孤立无援,被调往会稽内史一职,退出权力中心。
东晋朝廷在孝武帝去世后形成了三股势力:掌控朝廷的司马道子,掌握北府军的兖州刺史外戚王恭,以及掌控长江上游西府军的荆州刺史桓玄。而淝水之战中崛起的刘牢之成为了三方争夺的焦点。
397年,掌握北府军的王恭率先发动叛乱,企图清除异己。尽管他达到了目的,但刘牢之因不受重用而怀恨在心,最终被司马道子收买。当王恭再次准备发动叛乱时,刘牢之转而反击,使得王恭很快溃败身亡。
刘牢之随后顺利取代了王恭的地位,但由于其出身武人,即便位居高位,却难以得到众人的拥护。
刘牢之和北府军在镇压孙恩、卢循起义中迅速壮大。桓玄在王恭溃败后率领荆州军攻至建康城下,要求朝廷诛杀刘牢之。尽管朝廷维护刘牢之,桓玄最终仍然退兵回到荆州,但此次事件促使朝廷下定决心要消灭桓玄。
在晋明帝时期,桓温独揽朝政,并发动了三次北伐,成为桓玄掌控西府军的政治资本。
402年,朝廷派刘牢之为征西将军,讨伐桓玄。桓玄派刘牢之的舅舅劝说刘牢之放弃对朝廷的忠诚,投靠桓玄一方,但刘牢之担心桓玄的声望,也担心自己会步王恭的后尘,因此叛变投靠桓玄。
在刘牢之叛变后,桓玄攻占了建康,建立了桓楚。刘牢之发现自己上当后企图反抗,但没有得到支持,最终绝望自缢而死。
刘牢之去世后,刘裕逐渐掌握了北府军,并最终击败了桓玄。他支持晋安帝在江陵复位,从而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刘裕平定了多次内乱,征讨了谯蜀、仇池,灭亡了南燕和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两都。
最终于420年,刘裕称帝建立了刘宋,标志着东晋的灭亡。
老达子说
在东晋十六国的动荡岁月里,淝水之战成为塑造中国格局的重要转折点。曾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的挫败后,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与争斗,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互角逐。
而在这场战役中击溃了前秦的北府军,也终结了东晋的百年国运,拉开了南北朝长达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