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2010年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襄阳这座城市的名字叫襄樊。

一条汉江(水)分隔襄城和樊城,另外还有几个经济功能区。

这座千年古城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比如称之为鄂西北)、汉江的中游,它的东面是随州市,南面是荆门市和宜昌市,西面连着神农架国家林区和十堰市,北面则是河南省的南阳市。



曾经有过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到底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的争议。

襄阳的名胜古迹旅游以三国和唐宋文化为主要特色,隆中风景名胜区就可以回答这个争论。



  • 壹:夫人城—前秦攻襄阳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为何北方统一南方时,一定要先攻取襄阳呢?

‌这是因为襄阳在统一战争中突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先机,它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是南北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攻克襄阳之后,北方便可以沿汉江入长江,从长江中游顺流而下进攻南方,逐步拿下各地区,直到攻克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彻底夺取整个南方。

同时,即使不迅速南下,北方也往往会利用襄阳位于汉江流域的优势,充分训练北方自己的水军并将其作为如何突破长江天堑的关键基地。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皇帝苻坚派三路大军南下攻晋,意图统一南北,首先就要夺取襄阳。于是派出由苻坚的儿子符丕为总指挥,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暐为副将军,先率领步、骑七万马军和步军进抵襄阳附近。

苻坚担心襄阳城池高大、位置险要、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取,所以决定增加多路援军,打算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尽可能迅速拿下襄阳。

于是,苻坚再以荆州刺史杨安帅樊、邓之众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率精骑数万出鲁阳关(现在的河南省鲁山附近),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五万余众,一起会师襄阳,务期速战取胜。



前秦各支军队会师襄阳附近后,实际总数约有十七到二十万人,是东晋襄阳守军总兵力的近十倍,对外则号称五十万。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前秦暂时攻取了襄阳,并俘获了镇守襄阳的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

史书中对前秦与东晋的这场襄阳大战是这样记述的:

前秦建元十四年(南方东晋的年号是太元三年即公元378年),秦王苻坚灭凉并代,休兵一年后,恃其武力之烈,开始大举伐晋。是年春,秦王坚遣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尚书慕容啼率步骑7万人攻襄阳。



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三月,晋(指东晋)命冠军将军南郡相刘波率兵八千人救襄阳,波畏秦不敢进。时朱序虽困守中城,尚能屡次出击,小胜之后警备松弛,襄阳督护李伯护又为前秦内应,三月克襄阳,俘朱序。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流传千古的故事。

朱序的母亲韩夫人早年一直随丈夫朱焘征战,所以很了解一些军事常识,当襄阳被前秦各路军队围攻时,韩夫人经常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



一次在前秦攻城稍退后,韩夫人发现襄阳城西北角一带的防御出现薄弱,一段城墙已有坍塌之势,便料到前秦其实已经发现此处漏洞,这次进攻只是佯装试探,明日必猛攻此薄弱之处。

所以韩夫人连夜率领家婢和城中妇女一起增筑一段内城墙。次日,前秦军队果然向城西北角发起猛攻,很快就突破了外城,但却发现又有一段新城墙横在面前,前秦军队只好暂时又退去。



为了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明朝初年时在此又扩建了长约25米、宽约23米的子城。

后世又多次维修并上勒石额“夫人城”,立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碑。到了1982年,襄阳再次修复城墙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石雕像。



至于韩夫人的儿子、襄阳守将朱序,在襄阳城破后被前秦所俘,朱序假意投降,以图再起。

四年后的公元383年,朱序随前秦军队参加淝水之战,当东晋八千名敢死之士渡过淝水挑战前秦时,前秦军队只是想稍微向后撤一点,而朱序却在前秦后阵不断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

于是前秦军队大乱,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竟然形成溃败奔逃。而朱序则乘机回到东晋并受到嘉奖:东晋授任朱序为龙骧将军、琅邪内史,后又改任监扬州、豫州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屯兵洛阳(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境内)。



  • 贰:汉水流—关羽淹七军

襄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以汉江为北部天堑、西南群峰为自然屏障、再加上宽深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使襄阳成为了一个难以攻克的军事重镇,往往成为历史上多次战役的核心战场‌。

所以《三国演义》120回的故事中,就有32回发生在襄阳,大大小小的战斗(役)不下数十次,其中最令读者们难忘的就是关羽水淹七军。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

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宜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



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

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

至于庞德,他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襄阳现在的团山镇一带是关羽大战庞德、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关羽的主战场。这里的关公遗迹也最为集中。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当年在这里展开了野战、马战、步战、水战、阵地战、地道战、堑壕战、心理战、间谍战、气象战等多种战斗形式,著名的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但是,《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中,关羽在此既没有蓄水,也没有决堤水攻,而是因为襄阳当地持续大雨导致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水灾,使得于禁等人被水灾困住。

关羽则抓住战机乘船而攻,于禁等人投降。正史《后汉书》也把这次水灾认定为自然灾害,并且放置在了《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这是《后汉书》中专门收录自然灾害的章节。



  • 叁:大英雄—襄阳保卫战

襄阳保卫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间经过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救襄阳;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等等多年曲折。

最终,因为襄阳已经成为多年的孤城,南宋援军无法接近,所以在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最终降元朝,一共历时近六年的襄阳保卫战以南宋襄阳重镇失陷而告结束。



为何一会儿称蒙古,一会儿又称元朝(大元)呢?因为襄阳保卫战的时间跨度极长,期间蒙古政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271年即襄阳保卫战的第五个年头,蒙古大汗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改国号为大元。

当初,在蒙古下定决心消灭南宋后,襄阳就成为必须首先夺取的战略要地。蒙古军队知道襄阳、樊城因为依岘首山(现在的襄阳城南)而峙,夹汉水而立,不仅控扼南北,而且城坚池深,仓储丰厚。



所以强攻很难取胜,最终蒙军采用了解实际情况的南宋降将们的建议,采取四面筑堡、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

在襄阳保卫战开始之前,蒙古军队就已经在鹿门山(现在的襄阳东南)、白河口(现在的襄阳东北)建立多个重要堡垒(城寨),切断了宋军与外界的增援和补给线,对襄(阳)、樊(城)完成了包围态势。

宋军虽有几路援兵先后到达附近、襄阳守将吕文焕也曾多次主动出击配合,但全都以失败告终,无法改变被包围的局面。



最终蒙古还引入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承重力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隔着一条汉江的襄阳则苦于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最终宣布投降。

这里的投石兵器是指蒙古军队的“回回炮”,也叫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等等,本质上是一种加了杠杆配重原理的抛石机,但却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部分创新,所以威力更加巨大。

不过回回炮不是火炮,发射的并不是碎铜、破铁等,而是巨石。但是,在当时的实战效果非常惊人:

比如蒙军攻樊城时,“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

比如蒙军看到效果很好,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 结语

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黄蓉两位大侠,虽然只是武侠小说中的经典人物,但金庸先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所以他才会选择襄阳保卫战作为这段故事的创作基础。

按照小说中的间接介绍,郭靖、黄蓉夫妇在抗蒙战争中宁死不退、双双殉国于襄阳,正是体现武侠世界的最高精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襄阳,这座1988年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之都,市域范围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就有200多处,其中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非常值得一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