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9)

《论语》中,几乎无处不谈“学”。来看曾老先生一段著名的文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大家都很熟悉。“三省吾身”,不应解释为“三次反省自己”;“三”,在这里指多次。如果确指三次,按照《论语》的文法,一般表述为“吾日省者三”。

后面恰恰三个反省的问题,巧合而已。

三个问题,按孔子对“好学”的定义,都可以界定为“学”的内容:

前两个讲人生大道,如何做事,如何交友;第三个相对具体,可理解为“老师传授的学业,我复习了吗”。


今天咱不谈“大道”,就说学业的事儿——老师讲了,到底如何“复习”?

有很多种复习的方法,但对《论语》这样的经典而言,最好的复习方法,在我看来,是“代入法”。

很深奥吗?并没有。

所谓“代入”,就是让自己走进去,走到经典里面,成为其中一员。

你学《论语》,就得把孔子当老师,回到孔子的时代,和子贡、子夏、子路做同学——固然和他们差距很大。

这方法,也是孔老师教的。孔子是如何学习的?

《史记》记载,孔子曾经跟师襄子学习鼓琴。他的学习方法,似乎有点慢,有点“笨”。


一首曲子学了10天,孔子还不打算学新的。师襄子有点着急,就催他。

孔子说,曲子虽然学会了,但还没掌握演奏技巧。

咋办?那就继续学呗。演奏技巧掌握了,孔子还是不想学新的。师襄子问原因,孔子说,还没掌握曲子的思想内涵。

这个嘛……师襄子似乎没遇到这样的学生,没辙了。继续学呗,学学内涵。

于是再学,直到掌握了曲子的内涵。孔子还是犹豫,因为“不知道作曲者是谁”。

然而,此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将自己融会到曲子的境界中,竟然根据曲子的意蕴,猜到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

这一境界,就是“代入”——让自己融进去。

学《论语》,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孔子和学生、同僚们同台演出的剧本。最初,这些人物、语言都是陌生的,你并不熟悉;没关系,多读几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慢慢就熟练了。


这时候,你可以把自己“代入”,仿佛自己就在孔子身边,不是观众,而是学生。

慢慢地,你发现了孔子的可爱,子路的勇猛,子贡的善辩,子夏的忠厚。

起初,这些名字就是一个个汉字,完全看不出什么特色。反复复习之后,他们的个性才会跳出来。

比如子夏,最初我对他无感。读熟了,我发现有点奇怪:为什么别的同学都喜欢拿他做靶子?

比如子张,批评子夏的交友观。

子夏的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去找子张,问如何交友。子张也有点莫名其妙,就问他:“子夏怎么说?”学生回答:“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交,不可以交的就不交。”

子张一听,好嘛,靶子来了,把子夏的“交友观”批驳了一通。子张说得头头是道,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要结交,好像很对。后来我一想,不对呀,孔子不是也不结交阳货这小子吗?

子游也讽刺子夏,说子夏教学水平不行,也就能教洒扫应对之类,没教到根本。子夏听说,急赤白脸地反驳了一通。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子夏这么容易受到攻击?

子张、子游都是个性比较突出、相对张扬的人,喜欢批评人;可为什么都针对子夏呢?

是子夏太优秀,还是太老实了?

这样的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只要你把自己“代入”进去,融到《论语》里面,其中的故事、人物,一定会鲜活起来。

把自己“代入”,你就成了孔子真正的学生。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