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7)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太出名了,我们习以为常,反倒不容易深究。仔细想想,这话多少有点让人费解。

关键在一个“优”字。

在这里,“优”约等于“有余”。翻译一下:

当官有余力了,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了,就去当官。


把“优”理解为“优秀”,并不恰当。

“学而优则仕”如果是“学习好就去当官”,那“仕而优则学”就只能是“当官优秀的才去学习”,显然不合逻辑。

也有人认为,“仕”有多种含义,后来才固定为“仕途、当官”之意。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仕”通“事”,意思是出去做事,这两句话体现的是学校的一大重要功能——德性涵养功能:

“办事有余力,就到学校中去涵养德性,一面涵养德性,一面仍应努力于当办之事,正是德育、智育并行不悖之理。”

和孔老师一样,子夏这句话中的“学”,也不是指单纯的啃书本和学校式学习,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修为。


当你觉得自己的修为足够(学而优)了,就可以去实践你的理论,去做事了;做事游刃有余(仕而优)了,再去进行理论总结,提高自己的修为。

可以将其视为儒家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论证。

更准确地理解子夏这段话,需要请他老师(当然也是咱老师)出来,补充一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重点是最后8个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余力”,就是学而优的“优”。行,就是做事。做事有余力了,就去学习文献。

那么,做什么“事”呢?就是这8个字前面的内容: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外出敬爱兄长,说话谨慎,做事实在、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几乎全涵盖了。

这里的“行”,既可以理解为做小事、琐碎的工作,也可以理解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当然也包括做官、入仕了。

这么一琢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含义,和“学而优则仕”,不说一毛一样,简直毫无差别。

孔子的“行”,子夏的“仕”,可以等同起来;用现代的话准确概括,那就是——实践。

行是实践,仕也是实践。


孔子的“学文”,子夏的“学”,都略高于“行”和“仕”,是“行”和“仕”的提升、总结。用今天的概念来阐述,就是理论。

躬行实践,有了“富余”——既是精力上有了富余,也是能力上有了富余,就可以总结一下,写论文、出成果了。

如果实践还没做到位,那对不起,先别写论文了,写出来要么是残次品,要么是没价值的“口水文”。

用流行的话来说,叫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