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幽深之处,雍正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穿透层层帷幕,仿佛能洞察世间所有的阴谋与阳谋。他治理朝政勤勉至极,尤其在管理监督权贵方面,更是展现出非凡的才干。那些王公亲贵、近支宗室、天下觉罗以及朝中大臣,无不对他心怀敬畏。这背后,不仅源于他高超的治国手腕,更在于他善于未雨绸缪,让权贵们无处遁形的智慧。



雍正二年,朝野间风云变幻。隆科多,这位一度权倾朝野的重臣,自以为巧妙地转移了家产,便能逍遥法外。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一切早已在雍正皇帝的掌握之中。雍正皇帝微微一笑,心中已有了计较。他决定将这一秘密透露给隆科多的“亲家”——年羹尧。而年羹尧与隆科多成为“亲家”,实则是雍正皇帝精心布局的一出大戏。



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自幼才华横溢,家族背景更是显赫无比。他的姑姑乃敦肃皇贵妃,外公则是大名鼎鼎文采飞扬的纳兰容若。年熙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一举中第,家人随后为他捐官,授副使之职。至雍正元年,年熙已步步高升,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前途一片光明。



1724年雍正二年六月,年熙突发重病,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日渐消瘦。年羹尧正于西北平乱,闻讯后心急如焚,同年十月底进京请训汇报战事并看望爱子。为了安抚年羹尧,并避免年熙与年羹尧父子相冲的谣言影响朝局,雍正皇帝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年熙过继给隆科多。



隆科多在接到旨意时,感激涕零,连声称赞:“臣命中当有三子,今得皇上加恩赏赐,真乃上天所赐!”他当即表态:“我二人(指他和年羹尧)若稍有异心,便是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

十一月初,雍正皇帝亲自为年羹尧和隆科多主持了一场盛大的过继仪式,正式将年熙纳入隆科多门下。命运弄人,年熙并未能享受这份突如其来的皇恩。过继后不到一个月,他便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六岁,令人扼腕叹息。



更为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将年熙过继给隆科多的同时,雍正突然将隆科多转移财产的事情告诉了年羹尧。在密诏中,雍正直言不讳,表示自己与隆科多的对话一字未漏,询问年羹尧对此事的看法。

雍正的这一互为相背的举动,既让隆科多与年羹尧成为了“亲家”,又将隆科多的秘密暴露给了年羹尧。这使得两位权臣都陷入了深深的迷雾之中,彼此猜忌,却又不得不谨言慎行。这实际上是雍正玩弄控制亲信的权术,巧妙地钓权臣入彀,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深沉的城府。



当年熙——年羹尧的长子,隆科多的继子,在雍正的预想中去世后,他立即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

1724年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他在年羹尧的奏折上写下了长篇朱批。在这份朱批中,雍正警示年羹尧要谨慎行事,避免倚功造过,并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枢要在尔功臣自招感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两天以后的十二月十三日,雍正皇帝在给河道总督齐苏勒的密折中写道:“近日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福揽权势之态,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至不能保全。尔等皆当疏远之。”齐苏勒作为雍正皇帝深为信任的官员之一,雍正通过向他透露这一机密消息,意在争取他的坚定支持和深刻理解,共同维护朝廷的稳定与秩序。

朱批和密折的发出,标志着雍正的态度已从先前的试探转为更为直接和明确的警告。这不仅反映了雍正皇帝对朝廷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也预示了他即将对隆科多和年羹尧采取的行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隆科多和年羹尧就成为了雍正皇帝眼中的“盘中餐”。他们虽然位高权重,但在雍正皇帝的精心布局下,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在紫禁城的深处,雍正皇帝继续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仿佛在等待着下一个棋子的落下,继续书写着他权谋深似海的历史篇章。

那么为何隆科多与年羹尧会成为雍正皇帝心中的“隐疾”,最终成为他刀下的祭品?请看下文为您细细道来。本文是《雍正和亲信的权斗》第三篇,谢谢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