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痛快,浑身清凉!

这一声呐喊,犹如划破长空的惊雷,瞬间撕裂了历史的沉寂夜幕。在那残酷刑罚的至暗时刻,受刑者何以能发出如此豪言?

这其中究竟隐匿着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让我们将时光倒流至那动荡不安的南明时期,那时的王朝如同狂风恶浪中的孤帆,在波涛汹涌中艰难求存。

国内势力纷争,权谋交织,如同纠缠不清的乱麻;国外满清铁骑环伺,大军压境,所过之处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在这内忧外患的绝境边缘,一出震撼人心的历史悲剧就此拉开序幕。

一、王朝倾颓,权臣当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清军犹如猛兽般南下,所向披靡,大明城池接连失守,南明的防线如同薄冰般脆弱,大片领土接连落入敌手。

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孙可望(张献忠的养子),带领着大西军的残部辗转抵达南明边境。

起初他高举“联明抗清”的大旗,似乎为南明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实际上,他心怀叵测,暗藏勃勃野心。

孙可望非同小可,他心思缜密且机智狡猾,多年的沙场历练使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麾下部队更是勇猛异常,令人闻风丧胆。

初入南明,他凭借手中的兵力,迅速在朝堂之上立足,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他的野心也日益暴露无遗。他不再满足于充当“臣子”的角色,而是觊觎整个南明政权,梦想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

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孙可望不择手段,拉帮结派,排挤异己,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他大力培植亲信,将关键职位尽数安排给自己的心腹,使得南明的军政大权逐渐落入他的掌握之中。

任何敢于反抗他的大臣,轻则被罢黜,重则遭到暗杀,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敢怒不敢言。

永历帝朱由榔,这位南明的末代君主,本就肩负着光复大明的历史重任,却无奈受制于孙可望,如同笼中鸟,失去了自由与尊严。

孙可望对他毫无敬意,时常在公众场合羞辱,言语之间充满轻蔑与不屑。永历帝的居所破败不堪,饮食供给也时常短缺,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一国君主竟落得如此凄凉境地,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在孙可望的专权暴政之下,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愈发尖锐,人心离散,原本就脆弱的抗清力量更是遭受重创。然而,孙可望对此置若罔闻,沉溺于权力的幻梦之中,肆意妄为,将南明一步步推向更加深重的灾难。

他未曾意识到,自己的种种行径不仅为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也为南明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二、忠臣奋起,弹劾权臣



在南明的至暗时刻,有一人挺身而出。这位英勇的斗士便是御史李如月,他天性刚烈,对邪恶深恶痛绝,眼中不容一粒沙子。

在他心中,大明的江山社稷和祖宗传下的律法纲常,比自己的生命更显得至关重要。

李如月对陈邦传父子的叛国行径早有耳闻,对他们充满了极度的鄙夷和唾弃。在他眼中,这二人背主求荣陷害忠良,犯下了不可赦免的罪行,罪该万死。

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己见,认为孙可望未经朝廷同意,擅自将二人剥皮处死,此举严重破坏了朝廷法度,是对皇权的公然侮辱,是极端的叛逆行为。

于是李如月坚定地执笔,写了一封弹劾孙可望的奏疏。

在奏疏中,他言辞真挚而锐利,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利刃,痛斥孙可望:

擅自杀害功臣,毫无臣子之礼……

最后将其行为比作王莽、曹操等篡位之徒,恳请永历帝严惩孙可望,以维护朝纲。

李如月心中明了,一旦奏疏递上,自己将置身于极度危险之中,孙可望的报复心极重,断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然而他毫无惧色,在他看来,正义的重量远超过个人的安危。

三、触怒权臣,惨遭酷刑



李如月的奏疏一经呈上,便在朝堂之上掀起了巨大反响。

永历帝朱由榔览阅奏疏,内心深受震撼,他对孙可望的专横跋扈早有领略,亦深知李如月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属实情。但在乱世之中,连他自己都岌岌可危,又怎敢轻易激怒如狼似虎的孙可望?

在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看似“保险”的折中方案,下令对李如月施以四十大板的责打,企图以此平息孙可望的怒火,求得暂时的安宁。

然而,永历帝的算计终究还是落空了。孙可望得知李如月的弹劾之举,且听说他被皇帝责打,非但没有平息怒气,反而更加怒火中烧。

在他看来,李如月的行动无疑是对他权威的公然挑衅,是对他尊严的极大侮辱,他决不允许这样的“逆臣”存在。

于是孙可望立刻下令,将李如月逮捕入狱,准备对他施加残酷的刑罚,让他为“鲁莽”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牢狱之中,李如月虽被铁链锁住,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却依然昂首挺胸,眼神中透露出不屈和坚毅。最终气急败坏的孙可望下令将其剥皮处死。



行刑之日,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场悲剧默哀。刑场上,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围观的百姓心中既有恐惧,又不乏对李如月的敬意。

刽子手们面无表情,手中的利刃闪烁着寒光,令人不寒而栗。石灰和稻草等刑具已准备就绪,静静地摆放一旁,预示着即将上演的血腥与残忍。

李如月被押至刑场,虽然身体瘦弱,衣衫褴褛,但他如同坚不可摧的巨石,屹立不倒。面对眼前的石灰和稻草,他心中已明了即将遭受的酷刑,却毫无惧色。

当刽子手试图让他跪下时,他怒目圆睁,声如洪钟地斥责:

我乃忠直之臣,岂能跪拜奸贼!

孙可望的亲信张应科听到此话愤怒至极,没想到在生死关头,李如月仍如此刚烈。他气急败坏地一挥手,命令立即行刑。

刽子手们蜂拥而上,将李如月强行按倒,从他的背部开始,残忍地动起了刀。

最初的剧痛如同潮水般袭来,李如月疼得汗如雨下,却始终没有发出一声惨叫。

随着剥皮的过程进行,鲜血涌出,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在场的每个人都心惊胆战,有的甚至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这残酷的一幕。

然而当刀刃触及大腿时,李如月突然高呼:

死得痛快,浑身清凉!

这一声呐喊打破了刑场的死寂,震惊了所有在场之人。在难以忍受的剧痛之下,他竟然能发出如此豪迈之言,那份坚韧与勇气,令每个人都感到敬佩。

李如月并未因此停下,他强忍着剧痛,继续痛骂孙可望,将满腔的愤怒与不屑尽情发泄。

刽子手们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无情地割断了他的手脚。此时的李如月,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但他的骂声依旧微弱而坚定,重重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最终,当剥皮至颈部时,李如月气绝身亡。

刽子手依照孙可望的命令,将李如月的皮用石灰腌干,仔细缝合,再填充以稻草,悬挂于闹市示众。

那在风中摇曳的稻草人,仿佛是李如月的英魂在呐喊,向世人诉说着这段黑暗的历史,控诉着孙可望的暴行。

四、写在最后



立也剥皮,亡也剥皮。

这短短八字,凝聚了明朝的兴衰与荣辱。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之际,为惩治贪污腐败,采用剥皮之刑以警示群臣,一时之间,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为大明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剥皮刑,虽残忍至极,却寄托着明正典刑和反腐倡廉的初心,是统治者维护法治巩固政权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岁月流转,到了南明末期,同样的刑罚却变质为权臣打压异己,残害忠良的利器。李如月的悲惨遭遇,正是这一黑暗时代的缩影。

他为了维护朝廷的纲纪,守护心中的正义,不惜以卵击石,最终在剥皮酷刑下惨烈牺牲。

而孙可望,那个倒行逆施的权臣,在权力的旋涡中越陷越深,最终众叛亲离,投降清军,亲手葬送了南明最后的希望。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权力这把双刃剑,如果不能被正义所驾驭,如果不能被制度所约束,就会变成血腥的屠刀,带来生灵涂炭,使正义蒙羞。

在南明的黑夜中,正义之士的呼声被酷刑的惨叫掩盖,忠诚与热血被权谋与私欲践踏。但李如月那声“死得痛快,浑身清凉”的呐喊,却像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照亮了人性的坚韧与正义的不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历史的教训如同高悬的明镜,时刻警醒我们:

正义的防线必须时刻坚守,权力的运行必须依法依规。唯有如此,方能防止悲剧的重演,确保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