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说在李自成马上要攻破京城的时候,曾经派人向崇祯皇帝提出,只要朝廷给他封王,把西北封给他,然后犒赏大军百万饷银,李自成不仅不攻城,还要为明朝剿灭辽东的后金。崇祯帝思虑再三,没有接受李自成的条件,随即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京城,明朝灭亡。



从表面看,崇祯帝应该接受李自成的条件。这样既可以避免明朝灭亡,又可以让大顺军和后金对战,自己没有损失,还壮大了,并削弱了自己的敌人,一举两得。从深层次意义上说,李自成开出来的条件,就是不现实的。

流民出身的李自成,说话并不可信,明朝也不可能相信他。李自成曾经两次诈降明朝,明朝对于他缺乏足够的信任。他说封王就可以不攻城,这本身就站不住脚。有没有可能封王是下一步篡位的基础。他说犒赏大军,是不是他们也缺钱,需要明朝给他点钱,他们再打明朝。至于说,要助明剿灭后金,更是无从说起,李自成是宋江吗?甘愿为明朝卖命,自己损兵折将,最后还没有好下场。没有人傻到,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去给别人当活靶子。



从明朝的视角,这个事情也是办不成的。明朝要是有钱,还能被李自成打的这么惨吗?崇祯帝就是因为没有钱,才没有办法抗击大顺军的,后来还被迫自杀了。明朝的钱,都在达官贵人手里,皇帝真的没有钱,这就是明朝的现实问题。

那些达官贵人,对于改朝换代,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谁做皇帝,都会善待自己。这也是很长时间的一个规律,皇帝再怎么换,朝代再怎么变,贵族还是贵族。他们对朝廷困境的无动于衷,导致明朝很尴尬的因为没有钱而灭亡。

崇祯帝在位后期,受到的掣肘也非常多,给一个流寇封王,那些大臣不能同意,也不符合历来的规矩。自汉太祖刘邦后,基本没有在正常情况下,封异姓王的。给异姓封王,一般都是王朝的末叶,比如,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魏王,预示着曹操的势力将取代刘氏皇族的地位,意味着皇族的无力和无能。崇祯帝显然不会承认自己弱,也不会认为明朝马上就要灭亡。不接受给李自成封王、不犒赏流寇是崇祯帝最后的自尊。



李自成提出的不仅仅是封王,还有裂地,就是需要把西北的土地划给李自成,这就很微妙了。裂地西北,相对于建立了国中之国,所谓明朝土地,实际已经自立。崇祯帝不会接受自己版图内,出现一个国中之国。如果他同意李自成了,其他拥兵自重的人,也会考虑裂地封王,这样明朝就会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显然,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帝王,是不愿意接受四分五裂局面的。

以李自成的风格,断然不会在即将攻破京城的时候,停下进攻的脚步。他提出的封王、犒赏和征辽,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

目的一:羞辱明朝皇帝。李自成和其部下曾经搞了一个福禄宴,就是把明朝的福王朱常洵连同数只梅花鹿一起吃了。这实际上就是在吃人,也体现对明朝皇族的蔑视。明朝皇帝如果接受封王,实际上就是忍受流寇李自成的羞辱。



目的二:骗点钱用用。李自成最后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基地。没有基地,他们就没有钱粮来源,他们希望通过向明朝皇帝要犒赏,来弥补钱粮的不足。

目的三:李自成想做朱温。朱温最早是义军将领,后来成为皇帝旁边的权臣,并最终篡位成功。李自成如果能够获得明朝的封王,再拥有自己合情合理合法的地盘后,还可以依靠这个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再逼迫崇祯帝逊位。

目的四:探探虚实。李自成对于进攻京城没有必胜的把握。明朝中后期,多次经历了京师保卫战,都取得了胜利,说明京城的防御还是很可以的。李自成借此探探明朝的具体情况,到底有没有实力阻挡住大顺军的进攻。

面对失去天下的局面,崇祯帝不得不选择以死殉国,而实际上他只能以死殉国。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多尔衮,都不会放弃进攻京城,明朝之亡已是必然。

有人说,崇祯帝刚愎自用,不知道变通。有人说,崇祯帝能力不行,导致明朝灭亡。不管如何,崇祯帝在最后一刻,坚守了气节。可惜,也很可贵。以死亡面对亡国的末代皇帝,崇祯帝属于最悲壮的一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