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17 制定军制

李元昊的第二个措施是整顿军队,制定军制。李元昊规定,男子只要年龄达到十五岁就要服兵役,为一丁,在两丁里选取一人作为“正军”(“正军”是直接参与作战的士兵),同时,一个“正军”配备一个“负赡”(“负赡”是担负随军劳役的士兵),一个“正军”加一个“负赡”即为一“抄”(“抄”是最小的军事作战单位)。

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经使他的国家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李元昊想要与强大的宋、辽抗衡,没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是不行的,而他所统治的人民就那么多,所以只有选择全民皆兵了。

党项民族本来就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人人皆能冲锋陷阵,所以即使是全民皆兵,其军队质量也可以达到一种相当高的程度。

李元昊的军队按装备、技能和作战方式上,可以分为骑兵、步兵、炮兵、强弩兵等等。

先说骑兵。骑兵是李元昊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骑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铁鹞子”。“铁鹞子”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战马选择很强壮的战马,人也身披重甲,如此强大的防护使得一般的穿刺兵器(例如枪、箭)根本很难对马上的战士造成致命的伤害,也正因为这样,这种骑兵无异于那个时代的坦克,到了战场上就算不去冲锋陷阵,站在那摆摆样子,估计都会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铁鹞子”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钩索把人和马拴在一起,这样即使敌人侥幸能把战马上的士兵砍死,人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仍然可以继续冲击。



西夏“铁鹞子”

两军对阵,战场上也不能挖陷阱,如此说来,对付“铁鹞子”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直接对付马,把马砍翻,这种“铁鹞子”也就失去了威力。

这似乎是“铁鹞子”唯一的弱点,可惜这个弱点被李元昊用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给解决了。

这个办法就是每次需要用到“铁鹞子”的时候,一次性派出大批“铁鹞子”(一般都是上万)。遇到上万“铁鹞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向你冲过来,你还能静下心来砍马吗?

其实即使解决掉一小部分“铁鹞子”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剩下的“铁鹞子”依然可以解决战斗,更何况,“铁鹞子”后面还有李元昊的大批步兵呢。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想把“铁鹞子”与“拐子马”比较一下。比“铁鹞子”诞生还要晚一点的“拐子马”,无疑是完颜兀术的一大心血,他曾经凭借“拐子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当然这句话的成立还要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他还没遇到岳飞的岳家军之前。

事实上“拐子马”看起来强大,却并不难对付。“拐子马”是以三匹战马为一组,用铁索连在一起,集团冲锋。用大刀砍翻其中的一匹马,其他两匹就都倒地了。当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大破完颜兀术的“拐子马”阵。

可见,李元昊的“铁鹞子”比兀术的“拐子马”要强多了。

如此完美的骑兵使“铁鹞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之一。

如果考虑到当时宋朝骑兵的不堪一击,金国骑兵以及后来更能闹腾的蒙古骑兵还没有诞生,而辽国的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也没有重甲防护,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之一”两个字去掉了。



步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多的兵种,步兵中的精锐部队称为“步跋子”,其主要是由横山党项人组成。之所以选择横山党项人,是因为此地居民骁勇善战,打仗的时候经常不要命似地往前冲,一直以来是党项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部族,是其他地区党项人所不及的。

“步跋子”跋山涉水,如履平地,放到现在个个都是登山健将,正因为这样,李元昊在高山地区作战大多选用“步跋子”,平原地区则先用“铁鹞子”冲锋,“步跋子”紧随其后。

炮兵,是李元昊军队中人数最少的兵种,只有二百人,称为“泼喜”。别看这支部队人数少,战斗力却十分强大。这种炮兵是把旋风炮(一种机械发射装置,围绕炮轴转动,可以任意变换方向,调整射击方位)架在骆驼鞍上,发射拳头大的石球,攻击敌人。

“泼喜”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你想你刚和他打了个照面,正准备打白刃战呢,冷不丁他朝你打过来一个拳头大的石球,躲得开吗?

另外,根据本人考证,“泼喜”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成建制炮兵。

强弩兵,是李元昊的另一个极有战斗力的兵种。党项地区出产良弓,因此李元昊建立起了一支配备强弩的部队,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从远距离射杀敌人,同样可以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顺便提一下,宋朝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也不能全怪他们,这其中还是有客观原因的。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如果没有得到蒙古草原,那他们获得战马的地区就非常有限了——河西走廊,或者银夏地区(其他地方虽然也产马,不过并不适合打仗)。早在五代时夏州地区就保持着半独立的政治地位,从李继迁开始,党项政权又一直在折腾着赵匡胤的子孙,到了李德明时代,又占据了“畜牧甲天下”的凉州地区,所以北宋军队一直都没有机会获得大批优良的战马,无法组建大的骑兵部队,战场上也只有主将或者高级军官才能乘马,普通小兵只能步行作战。

拿步兵的身体去抵挡惯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李元昊发动侵略战争,宋朝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宋朝人就学聪明了,他们尽量避免与西夏军队野战,而是开始了阵地战,今天修个堡寨,明天修个城池,一点一点地巩固边防(后来又开始用这招蚕食西夏领土,不过那都是西夏中期以后的事了)。

与此同时,他们也从战场上缴获的西夏弓弩上学来了西夏军队制作弓弩的技术,大加仿制和改进,制造出了威力更为强大的弓弩,反过来又来对付西夏军队,使后来的西夏军队吃够了宋朝大威力弓弩的苦头,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到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和北宋,开始入侵南宋的时候,此时南宋的弓弩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制造出了冷兵器时代最为强大的弓弩(如韩世忠造出的“克敌弓”),此后宋金交战,南宋人也让金国人好好领教了一下这种弓弩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国南侵的步伐。

扯远了,回到正题。除了以上列举的各个兵种之外,李元昊还建立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部队。

第一种叫“撞令郎”。所谓“撞令郎”其实都是些汉人,党项人把在打仗时俘虏的汉人士兵中比较勇敢的那部分编入军队,作战时就把他们派到前面冲锋,作为肉盾,以此来减少党项部队的伤亡(这个……)。

第二种叫“擒生军”。擒生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李元昊对外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其次才是攻城拔寨,因此专门建立一支捕捉俘虏、打扫战场的军队,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擒生军人数比较夸张,多达十万人,这一兵种大多是由军队中年老体弱的士兵担任的。

第三种是京城卫戍部队。这是一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部队,共两万五千人。为了照顾这支部队,李元昊给他们配备的副兵就达七万人之多,由此可见这支部队在李元昊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第四种是皇帝侍卫军。这支部队共五千人,都是从党项豪族中挑选的能骑善射之人。这支部队的工资应该是所有军队中最高的,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两石米,也正因为如此,这支部队成了最令人羡慕的部队。



当然李元昊组建这支部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把他们作为人质,这样可以保证李元昊下的旨意得到那些党项大族毫无保留地执行,否则李元昊为什么专挑党项豪族出身的人?

第三个措施是设置军区。李元昊以军事立国,为了便于军事征伐和调兵遣将,他将全国以黄河为界划分为左右两厢,共12个“监军司”(相当于军区,后来监军司的数目扩大到18个),每个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人,由党项贵戚和豪族担任其职,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几十个职位,这些职位不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都可以担任。

第四个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巩固边防。李元昊将新得的四个堡镇升为洪、定、威、龙四州,以此来增加州的数目,扩大政治声势,同时,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还在甘州设了宣化府,巩固和加强对吐蕃和回鹘等少数民族的统治。

巩固边防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兵力配置。李元昊以7万人护卫首都兴庆府,5万人镇守西平府,5万人驻军于贺兰山,10万人防备北宋,7万人防备辽国,3万人防备吐蕃和回鹘,总兵力达五十多万。

这是李元昊经过精心计算后确定的兵力部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极佳的配置。

第五个措施是更改礼乐制度。党项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仿效中原王朝的礼乐制度,李元昊认为中原的繁音缛节不适合党项民族,在与野利仁荣商议后,他改革了一直以来使用的唐宋礼乐制度,使之简单化,这对后来西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个措施是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这个所谓的蕃汉二字院其实就相当于宋朝的翰林院,掌管对外的往来文书。元昊同宋朝的往来公文交由汉字院书写,中间书写汉字,旁边书写西夏文字,同吐蕃、回鹘以及西域各国的往来公文交由蕃字院书写,中间书写西夏文,旁边书写各国文字。

第七个措施是大力招揽人才。李元昊要想与宋、辽抗衡,就必须组建一个智囊集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他在即位之初便大力招揽人才,宋朝人张元、吴昊就是在这个时候前来投奔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