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1师92团,眼下正面对着一次关键的考验。一连串的攻坚战斗已经导致了不小的损失,而前方的117号高地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壁垒。团长王干卿的声音在通讯器中显得异常沉重,他的命令简单而直接:“三营长,我组织火力支援,你亲自上!再拿不下来,你营长就别当了!”

炮兵的准备声响彻夜空,密集的炮火开始向117号高地倾泻,铺开了一幅死亡的序曲。三营的战士们在雨中列队前行,每个人的步伐都显得异常沉重。



初战:117号高地的攻防

1979年2月27日凌晨,越南封土县的边境线上阴雨连绵,大雨如注,浓雾缭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1师92团在这样艰难的天气条件下,发起了对117号高地的攻坚战。这片高地是通往封土县城的关键通道,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越南军队的最后防线。

天刚蒙蒙亮,92团的七连已经在炮火和步兵支援的掩护下开始向117号高地发起冲锋。雨水使得山地泥泞不堪,士兵们步履艰难,每前进一步都需费尽全力。山地的斜坡在连绵不断的大雨中变得更加陡峭滑腻,士兵们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和身边的树木作为支撑,才能缓慢地向上推进。



随着七连士兵渐渐接近117号高地的表面阵地,越军开始了激烈的抵抗。越南士兵从掩体中射出的子弹在雨中呼啸,与大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战场上一段惊心动魄的乐章。尽管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攻击环境,七连的士兵们没有退缩,他们利用山地上的岩石和树木作为掩护,向敌人发起反击。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七连终于成功突破了越军的外围防御,攻占了117号高地的表面阵地。在这一过程中,炮兵的支援发挥了关键作用。远处的炮声不断,炮弹准确地落在越军的阵地上,掀起一片片泥土和烟雾,有效地压制了越军的火力。随着外围阵地的攻陷,士兵们迅速向指挥部报告了战况,并接到了进一步的命令——迅速搜缴残敌,扩大战果。



困境与误判:丢失阵地

攻占初步成功后,七连立即通过无线电向上级报告了他们的胜利,认为已经成功占领了关键的117号高地。在接到上级的命令后,他们开始迅速行动,准备清理战场并巩固战果。士兵们分散开来,开始检查每一个可能的掩体和隐蔽处,确保不留下任何敌军的残余力量。

然而,正当他们开始执行这一任务时,高地上突然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炮声,打破了刚刚取得的平静。士兵们迅速寻找掩蔽,以防不测。很快,他们意识到这些炮火并非来自已经控制的地带,而是从更高的位置发射下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所在的位置,并不是117号高地的主峰,而是一个与主峰外形极为相似的次峰。



主峰上的越军利用其地形优势,占据了更高的视野和射击位置。从高处,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七连的动作,并利用这一优势发起了猛烈的反攻。越军的炮火准确而密集,他们显然早有准备,利用主峰上的固定阵地和临时工事,对刚刚松懈的七连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七连的士兵在突如其来的火力压制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应对措施。他们尽可能使用山地的天然掩体,如岩石和倒下的树木,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敌军炮火的直接打击。然而,由于主峰的敌军火力过于强大,并且掌握了更有利的射击角度,七连在没有足够火力支援的情况下难以有效还击。

在连续的炮火和步枪射击中,七连的损失开始增加,指挥官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此地,将面临更大的伤亡。在权衡了形势后,他下令全体撤退,放弃了他们刚刚攻占的次峰,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七连的士兵执行命令时保持了组织纪律,有序撤离战斗区域,同时带走了部分重伤员和武器装备。



撤退行动在持续的炮火覆盖下进行,士兵们利用低洼地形和浓密的植被尽可能隐蔽自己的行动路线。他们一边后撤,一边回击,试图压制敌军的火力,以确保主力部队的安全撤出。

重压之下:团长的怒火与决策

在117号高地的战斗遭遇挫折后,团长王干卿的情况变得异常紧张。团部的氛围也随之紧绷,所有参与指挥的官员都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这时,军长的电话直接打进了团指挥所,电话那头军长的声音严厉而直接。

电话中军长的质问直截了当:“王干卿,你那个三营行不行?不行就干脆把营长给我换下来!”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直击王干卿的心神。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三营的质疑,更是对他指挥能力的直接挑战。



团长放下电话后,脸色阴沉,情绪显得非常激动。在他的指挥所里,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他环顾四周的参谋和下属,声音提高:“那是想换三营长?分明要拿下我团长嘛!”他的声音在指挥所内回荡,使得周围的官兵们都感到一种压力。

此时,团指挥所内部充满了紧迫感。团长王干卿迅速平复了情绪,开始对接下来的行动做出部署。他命令参谋部迅速召集所有营的营长和主要指挥官,进行紧急会议,讨论如何重新夺回主峰。



在会议中,团长详细分析了之前攻占次峰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敌人在主峰上的布防情况及其地形优势。接着,他布置了新的战术,决定采取分散进攻的策略,以小队为单位,多路同时发起攻击,以分散敌人的火力,增加攻战成功的可能。

团长特别强调了火力支援的重要性。他命令炮兵营集中所有可用火炮,对敌人主峰的防御点进行密集轰炸,为步兵攻击提供火力掩护。同时,他还安排了工兵队伍准备携带爆破装置,以便在必要时对敌人的坚固工事进行破坏。

终极攻坚:全力支援与胜利

在一片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七连再次按照团长的命令重新组织起来,准备对117号高地发起新一轮的攻击。此次战术部署旨在通过多方位协同作战来增加进攻的成功率。一排作为主攻力量沿着山脊正面推进,三排则负责从侧翼进行夹击,而二排则负责保护侧后方的安全,防止敌军的突袭。



士兵们身着湿漉漉的迷彩服,手持步枪和携带的弹药,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一排的士兵们分散在山脊线上,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每前进一步都需密切注意可能的敌火。三排的士兵则利用密集的树木和地形起伏作为掩体,从侧面悄无声息地接近敌阵地。二排则在稍后方建立起临时的防御阵地,以确保主攻队伍不受来自后方的攻击。

然而,即使是这样精心策划的战术,也未能如预期那般顺利执行。在重重困难与强大的敌军火力下,进攻再次受到了挫折。一排在正面遭遇了越军密集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士兵们不得不频繁地寻找掩蔽,推进速度大大减缓。三排尽管成功接近了敌阵地,但由于地形复杂和敌人的顽强抵抗,也未能突破敌人的防线。

在得知前线进攻受挫的消息后,团长感到极大的压力。他立刻联系了三营长,命令其亲自带队进行攻击,并严厉表明如果这次攻击再失败,三营长的职位将不保。团长的话语中透露出了极端的紧迫感和决心。



为了支持这次攻击,团长随即下达了新的命令。他指示炮兵营的营长蔡友华立刻组织所有可用火炮,对117号高地进行全面的火力覆盖。蔡友华迅速行动,调动了团下属的所有炮兵力量,包括迫击炮和野战炮,立即开始了密集的炮击。

炮兵的火力准备完毕后,天空中响起了一阵阵轰鸣声。迫击炮和野战炮发射的炮弹呼啸着划破天际,精确地落在敌人的阵地上,引发了连串的爆炸。山顶的烟雾和尘土飞扬,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让整个战场都为之一震。

战后影响:任务完成与战略意义

在炮火的支援下,七连最终成功攻占了117号高地的主峰,这场胜利对于整个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着117号高地落入中国军队的11军之手,这支部队便能够从这一战略要地居高临下,全面监控封土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此高地的控制权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为后续的战略部署和地区的稳定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地上,中国军队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巩固胜果。首先,工程兵团队被派遣到前线,他们利用现有的天然地形和人造工事,加强了高地的防御能力。在主峰的几个关键点上,工程兵迅速修建了新的防御工事和观察哨位,确保任何试图反攻的行动都能被及时发现并遏制。

同时,通信部队也在高地上设置了多个通信中继站,这些中继站不仅增强了指挥中心与前线部队之间的通信连贯性,也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协调各类军事行动。此外,这一地区的通信设施的完善,也为日后的长期驻守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情报收集单位也被部署在高地上,他们负责监视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动态,任何敌军的小规模集结或是非正规武装的活动都无法逃过他们的耳目。通过这些部署,11军不仅掌握了地形的优势,也在情报战中占据了主动。



随着地面控制的稳固,后勤部队开始向高地运送大量的物资和补给。从食物、弹药到医疗设备,一切必需品都被优先保证。后勤线的畅通无阻是持续控制该区域的关键,也是保障士兵们士气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些补给通过陆路和空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了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随着117号高地的全面控制,11军对封土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监控与管理变得更加高效。这个新的战略据点不仅为军队提供了视野开阔的观察点,也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跳板。从这个位置出发,任何对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都可以快速响应,有效打击任何试图反抗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