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70 统安城之战
为了摆脱此时的窘境,乾顺决定针锋相对,你筑城,我也筑城,先把目前的形势稳住,然后再反攻倒算。他出兵在癿六岭(今甘肃省冷龙岭)夏宋分界处修建了一座割牛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屯下重兵防守,希望这座城池能保护西夏的东南地区。结果重兵防守下的割牛城一点也不经打,童公公命何灌率军夜袭,轻易就将城攻破,夏军狼狈退回。消息传到京师,宋徽宗将此城改名为“统安城”。
陕西各路形势一片大好,现在又攻下了西夏东南的防御重镇,童公公觉得西夏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趁此时一举灭掉西夏,更待何时?他命令刘法火速出兵,进取西夏的心脏——兴、灵地区。
刘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虽然现在宋朝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西夏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但是夏军主力并未遭受大的打击,西夏仍然有相当强悍的实力,如果此时贸然出兵,不仅很难取胜,还极有可能会破坏现在的大好形势。不如继续执行步步紧逼战术,等时机成熟再出兵。
童公公对刘法的建议嗤之以鼻,他冷笑一声说:“你当初在京师接受皇上命令的时候,曾夸下海口,说此行必定能成功。现在你却又为难起来了,请给我个理由先!”
影视剧里的童贯形象
刘法心想,我说此行一定成功,就必须要现在出兵吗?这是啥逻辑?
想是这么想,他倒也没真这么说,对方是自己的上级,大可以强行命令自己出兵,更何况,他也确实跟皇帝说过那话。
事已至此,那就啥也别说了,出兵吧。刘法率兵两万前往统安城,打算在那里会同其他宋军一起进发。
得到宋军进兵的情报后,西夏方面也展开了应对措施。乾顺把全国还能够动员的部队全部集结起来,任命察哥为主帅,率军前去御敌。
对于察哥来说,这一次是真正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了,此战若胜,国家可保,若败,身死国灭。
他不可能再像仁多泉城之战那样退却了,那一次不过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这一次,是决定国家存亡的一战。
成败在此一举,他已别无选择。
察哥率军来到统安城,与宋军相遇,大战开始。
察哥料定,宋军精锐必定集结于前军,为了挡住敌军,不至于一开战就被刘法击溃,他将主力分为三阵,轮流抵前御敌。此外,他另遣一支精锐部队绕道山后,突袭刘法的后军。察哥相信,前后夹击之下,宋军必然难以支撑,自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宋军遭受前后夹击,却毫不畏惧,硬是挡住了夏军潮水般的攻击,而夏军虽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一时半会却也吃不掉宋军。
既然一时半会吃不掉,那就慢慢吃吧。战斗从早晨打到傍晚,一连打了七个时辰,宋军败相渐露,眼看就要崩溃了。
这也很正常,夏军是三班倒,前一波打累了,可以直接退后休息,自会有后一波顶上,依此类推,总而言之,打不死你也累死你。
除了没法休息,宋军还面临另一个问题——肚子饿。
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一个人就是啥都不干,一天不吃东西也受不了,更何况宋军干的还是体力消耗非常大的活(拼命),从早晨到晚上粒米未进,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再看看对面的夏军,打饿了还能换下去吃饭,那可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这还不算完,由于喝不上水,没法补充水分,宋军的马大批渴死,如此一来,西夏骑兵更是无所顾忌,四处砍杀疲惫不堪的宋军士兵,如入无人之境。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刘法见宋军大势已去,只好趁着夜色奔逃。跑了一夜,只跑了七十里(马不行),来到了盖朱峗(今甘肃省永登县南)。那里的西夏守军一看,来人一副宋军打扮,而且似乎还是个大官,便一通猛追。刘法气都没来得及喘一口,又是一路狂奔,结果由于跑的太急,一失足掉下了山崖,摔断了一条腿。此时夏军中的一个“负赡”赶上前去,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察哥见到刘法的首级,十分惋惜地对部下说:“刘将军此前曾在古骨龙、仁多泉打败过我,我认为他是一位天生的神将,所以一直避其兵锋,不敢与他交战,没想到他今天居然被一个小兵砍了脑袋!他之所以失败,乃是由于恃胜轻出,我们不可不戒。”之后,夏军攻陷统安城,乘胜进围震武城。
就在夏军马上就要攻破震武城的时候,察哥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城,撤军。看着部下不解的眼神,他淡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们给宋朝留下一个负担吧。”
这就是军事家与大老粗的区别。
统安城之战至此以西夏的全面胜利告终,此战宋军损失多达十万,是自永乐城之战后损失最大的一次。童公公不知羞耻,居然还向朝廷报捷,说自己解了震武城之围。宋徽宗不明真相,对童贯报上去的“立功人员”(多是童贯亲信)大肆封赏。
真正的结果呢,“(宋)诸路所筑城寨皆不毛,夏所不争之地,而关辅为之萧条,果如察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