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将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和增长机制,重点培育相关领域产业。合成生物、6G建设、机器人赛道、热点产业凝聚,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昌平区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沃土。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随之带来的2024年昌平区年度“热搜词”,也与“未来”与“活力”息息相关。未来产业赛道清晰,科创与城建同频共振,消费融合彰显生机,刘晓东说,在昌平,科技创新已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澎湃动力 ,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也在加速提升。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右)做客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谈未来产业:
创建国家级先导区,提前布局高成长新赛道
新京报:今年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及了未来产业,我们知道昌平区一直是科创沃土,未来产业凝聚,可否先介绍下关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刘晓东:未来产业是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也是我们这两年重点抓的大事。昌平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创新活跃、赛道清晰、链条完整、空间充足,仅去年就新落地注册资金亿元以上项目192个,保障小米智能手机工厂全面投产、科兴来福城竣工验收,推动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2400亿元、1600亿元,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发展未来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新京报:对于发展未来产业,昌平区目前有哪些布局和措施?
刘晓东:近两年,我们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制定了未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布局了一批高成长新赛道,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一是合成生物制造赛道,它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昌平区自去年启动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加速中心,搭建共性技术平台10个,引入了80家,产业收入突破了50亿元,成功入选全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首批创建名单。今年,我们将加快15万平方米起步区建设,形成创新孵化空间,力争落地企业100家、产业收入增长10%以上,打造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样板间”。
二是机器人赛道,昌平是北京“一南一北”机器人赛道重点布局的区域之一,去年我们发布了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及支持政策,已经汇聚了40余家企业,产生了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产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特别是,实现了机器人产业园一期封顶,项目将打造京北机器人产业创新引擎。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6G赛道,昌平央企链主、高校资源优势突出,区内汇集了通信领域三大运营商的研发机构,以及北邮、北信科等具有6G基础优势的高校。去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发布了6G创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并明确了“一核、两翼、两融合”的产业发展布局。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推进朱辛庄数智创新港、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力争到2030年率先落地6G产业化和商用部署,推动产业规模超过300亿,打造首都6G产业发展集聚地。
谈科学+城:
跻身科技城榜单全国前三,未来科学城占据C位顶流
新京报: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未来科学城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科创产业聚集情况如何?
刘晓东:未来科学城已经聚集了15家高校、7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174个、107家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形成了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园“两谷一园”的创新发展格局。
去年生命谷、能源谷双双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集聚区,高教园成功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未来科学城跻身2024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三,可以说是科学界的顶流。为更好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我们坚持“科学+城”理念,统筹推进“研城、央城、产城、校城”四个融合,不断提高宜业宜居水平。
新京报:在规划配套方面,未来科学城建设还有哪些进展?
刘晓东:一方面,我们高起点规划重点组团,构建了“产业规划+城市设计+街区控规”的规划体系,精心编制了“两谷一园”等34个街区控规,沿轨道精准供应住宅和产业用地。在产业空间供给方面,连续三年供应产业用地超过千亩,可用产业空间达到288万平方米,供地总量排名全市前列,其中仅去年就竣工了5个生物医药标厂,新增产业空间超100万平方米,今后五年还将新增高品质空间500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注重生产与生活的配套协同,围绕产业园区布局住宅用地,去年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居全市前列,全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前十名中昌平区占三席,推动实现了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形成产业、住宅、人口的合理布局。
举个例子,我们将生命园三期31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中的三分之二用于居住、商业和配套,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商业等公服设施,全力满足科研人才生活、社交需要,营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良好发展环境。
另外,在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将集中承接清华大学14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布局的有组织科研力量最集中、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潜力最强的科研基地,前几天也实现了一期交付投用。为此,我们借鉴剑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城建设案例,在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周边,规划了115公顷的配套服务区,打造集教育、医疗、住宅为一体的“科学家小镇”,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轨道交通方面,我们推动地铁17号线投运,从未来科学城可以直达亦庄,13号线扩能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局部通车,东北环线和19号线北延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进一步缩短未来科学城与望京、CBD等区域的联络时间。道路方面,仅去年一年就有回昌路等20条道路竣工通车,新增道路里程31.5公里,连通未来科学城东西区的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已实现主体结构完工,将于今年6月竣工通车,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面进场。同时,我们还投用了农学院、歇甲庄等8项电力设施,有力保障了产业用电需求。
在公共配套服务上,昌平区也讲究高品质。例如,我们着力引入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新老昌平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昌平建成投用了人大附中二期、一零一中未来科学城学校等名校名园31所,实现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试运行,引入了一批品牌化餐饮、书店、健身设施,公服供给水平持续提高。同时,我们努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建成投用回龙观和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46个,打造了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实现科学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谈融合消费:
活力城市,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京报:据公开报道显示,昌平区老龄化率为14.9%,是全市老龄化率最低的行政区,可以说是一座活力之城。这是否也为消费领域注入了更多生机?
刘晓东:昌平人口规模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排名全市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指标位列平原新城首位,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积极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推动消费市场回暖与升级,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新京报:在促进消费融合方面,昌平有何具体举措?
刘晓东:一方面,商业商圈融合升级“新”意盎然。我们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建设,仅2024年就新增商业空间64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总和的1.7倍。我们保障全国首家超极合生汇开业,引进全市最深的潜水馆等极限项目和潮玩运动,去年客流量超2789万人次,销售额22.4亿元;沙河万达引进50余家区域首店,填补了沙河地区大型城市综合体的空白;推动北京最大的山姆会员店实现封顶,年内将正式营业,全区商业消费空间布局更趋平衡,北京国际消费版图的“昌平坐标”也更加亮眼。我们“一圈一策”推动重点商圈改造升级,打造了京北首条品质生活型商业步行街——首开LONG街,乐多港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龙域西区当选餐饮美食类“夜京城”打卡地,重点商圈的品牌集聚力、消费吸引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火爆“出圈”。昌平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荟萃,不仅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三条文化带”交汇之区。近年来,我们聚焦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发挥明文化资源富集优势,连续三年举办明文化论坛,线上参与量累计达12亿人次。今年,我们将聚焦明文化这个IP,面向全球征集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设计方案,逐步实现十三陵景区全域开放,构建十三陵-乐多港-南口文旅商圈,打造明文化主题旅游集聚区。我们注重发挥文化体育赛事引领作用,成功举办环西自行车赛、北京农业嘉年华、明潮千帆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推出了辛庄村等网红打卡地,以“活动出彩”助力“文旅出圈”。
谈民生关切:
今年新增1000个以上托位,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正在酝酿
新京报:回天行动计划进行了两轮,已经成为北京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样板,据了解,昌平区正在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可否具体介绍下?
刘晓东:回天地区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治理区域,目前已经实施了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累计投用172个项目,昔日“睡城”正蝶变为宜居活力之城。今年是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正在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把回天行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脚踏实地、一年一个节点扎实推动,确保每年都有新变化,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幸福家园。
新京报:“小小孩”越来越受到关注,听说昌平的普惠托育工作,做得很有特色,可以展开介绍下吗?
刘晓东:如你所说,昌平是全市唯一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的试点区,为有效解决群众“入托难、入托贵、入托远”的问题,我们聚焦“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安全优育”的目标,全力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高质量普惠托育的“昌平模式”,以“小托育”撬动“大民生”。为实现方便可及,我们开展了嵌入式社区普惠托育点和农村志愿托亲子小屋建设,将托育服务送到“家门口”。2024年新增普惠托位2611个、同比翻了两番,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覆盖率达到91%。今年还将新增普惠托位1000个以上,让孩子们“有得托”。为保障价格可承受,我们制定了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收费标准,每月费用降幅超过50%,让更多家庭“托得起”。为确保安全有保障,我们成立了全市首个区级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协会,研发智慧托育平台,为托育机构统一投保,用心呵护婴幼儿健康,让家长们“放心托”。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