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发挥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促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座谈会。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探讨首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发挥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促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界别联组座谈会。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以乡村融城市,现代化也要留住乡愁

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之一。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北京将为3700多个村庄摹画怎样的乡村发展图景?

位于永定河沿线的门头沟区,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产。近年来,当地挖掘、培育了京西古道、门头沟精品小院等农文旅特色品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政协主席张翠萍表示,门头沟区的定位,是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京西‘两园一河’联动发展,加快滨水和核心带建设”,这为京西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为此,她建议,完善永定河和清水河岸线联建联防联治保护机制,系统梳理永定河滨水核心带河堤、河滩、公园绿地等沿线资源,绘制京西山水文化图卷。同时,规划跨区域文旅精品线路,以永定河滨水绿道为媒介联动两岸,以京西古道为载体打通区域资源联动通道,实现“古今共振”,讲好“京西故事”。

城乡融合发展,并非将乡村变成城市的模样。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委常委索轶军表示,城乡融合中,乡村不可避免地向城市融合,因为城市生活更便利、更美好。但同时,乡村的现代化,也要体现农村特色,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不能千村一面、破坏环境、文化断裂,不要犯“城市病”。

他认为,北京“大都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特点,决定了京郊农业发展应主要围绕首都市场,走高附加值、都市型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向高水平城市文明对标,农民的发展应该向高素质市民方向提升,才能实现乡村向城市的融合。

以城市促乡村,未来还能做哪些事?

现代化的历程中,从城市先行到城市反哺乡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的力量正在快速助力乡村现代化。北京的城市发展,又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郎晓雷表示,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投资力度,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农文旅体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市人到农村投资与消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销路,促进产品提质增效。另外,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不断开拓出口市场,促进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北京“首发经济”发展迅速。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表示,未来可以以“首发经济”为引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她认为,首发经济强调链式全过程发展,要牢牢抓住首都乡村独一无二的资源,在文化、体育、娱乐、康养、休闲、民俗等多个维度上,通过首发仪式、首发活动、首展、首秀,把内容做得不可替代,引领消费潮流,拓展新型消费场景,强化地方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以特色化、品牌化、个性化提高首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吴宜夏建议,未来还需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夯实“首发经济”硬件基础。

以产业通城乡,打通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让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索轶军认为,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中,一些郊区也具备承接人口和人才、产业和企业、公共服务资源转移的条件。如延庆区,经过世园、冬奥两件大事,交通基础设施、酒店接待条件、市政地下管网等都有了明显改善。

“郊区生活成本比较低,加上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等优势,对转移疏解对象有一定吸引力。如果能够给远郊区更多差异化支持政策,我想会很大程度促进当地发展,从而有效推动首都内部协同发展和大都市与大京郊的融合发展。”他说。

乡村不只有农业等传统产业,也不只是提供文旅休闲的区域,同样也有未来产业的巨大空间。张翠萍介绍,随着京蔚高速的开通,门头沟区作为首都发展重要门户,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门头沟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智能算力纳入全市算力“一廊四极”整体布局,建成500P全市最大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初步构建起了产业生态和发展要素基本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同时还有550万平方米的低成本产业空间和老旧厂房资源,可承接中心城区、邻近区溢出的相关产业。

为此,她建议,利用好新的交通与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基础,统筹规划、系统导入更高能级的新产业资源,推动错位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互补,打造京西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以优势补短板,带动乡村更快发展

数十年的城市化中,城市积累了大量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下沉到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助力?

2009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芮玉奎开始在乡村建设“科技小院”,和众多农学领域的师生一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通过入驻科技小院,科研人员可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了解农村、农民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了解农业科技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截至2024年11月底,北京市已经建成113家科技小院。”他说。

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小院的作用?芮玉奎建议,要把准科技小院功能定位,对标乡村振兴战略,集聚人才和科技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以及乡村产业发展。

当然,乡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在北京,丰富的医疗资源恰恰是这座大都市的优势。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主任刘宝戈建议,通过城乡融合,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是加强资源共享,通过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可以将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其次是继续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城市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医疗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此外,还应该进一步推动技术下沉,通过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农村,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他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薛京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