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击沉的定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中,号称“永不沉没”的定远舰被击落,直到125年后才终于被打捞起来。

看到沉船遗物后,考古人员潸然泪下。



而除了在交战中使用掉的弹壳、炮壳外,探测仪器显示,在海底还有个块头不小的神秘物件,让人为之好奇。

那么,作为“中国最后一道防线”的定远舰究竟是如何被击沉的?

海底那个块头不小的神秘之物又是什么呢?

困难重重的打捞计划

2018年,一队水下考古人员在山东威海的刘公岛东村外海底勘探,意外发现了一堆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

经过考证,考古专家判断这些“破铜烂铁”属于一处沉舰遗址。



沉舰遗址,再加上位于威海刘公岛海域,当时就有很多人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当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海军击沉的“定远舰”

当时因为北洋水师被打得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威海卫军港,日本海军还不依不饶地继续前来挑衅攻击,随后便爆发了威海保卫战。

在这一战中,定远舰被日本海军的鱼雷艇偷袭,遭到严重破坏后搁浅。



图:日本海军的鱼雷艇

为了确定这一结论,考古专家持续关注这些破铜烂铁,多方调查史料,做了充分准备。

一年后,在水下考古人员的帮助下,专家们终于能够做出严谨的结论——在刘公岛东村海底的沉舰遗址,就是已经沉没100多年的定远舰。

在确定了这是定远舰后,随之展开的就是它的打捞计划。但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百年之后,打捞定远舰的行动依然困难重重。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定远舰的打捞应当属于考古行为,但是在水下打捞沉船遗址跟在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并不相同,原本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事,水下的考古打捞更是难上加难。



在正式的打捞开始前,考古专家必须对整个沉舰遗址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行。

随后,水下考古人员多次携带着专业的仪器设备,沉入海底进行实地的潜水摸探和考古物探。

他们发现,100多年过去了,海底堆积着厚达1到3米的淤泥,淤泥之下才是定远舰的遗骸。

想要将定远舰打捞上来,就要首先进行抽沙作业。

但是由于沉没已久,定远舰遗骸长期受到水流侵蚀,变得很是脆弱。为此,考古队请来专业人员帮忙,自制了一套抽沙工具,用了不少时间进行清理。



清理结束后,考古人员在海底发现并打捞出了大量的文物,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船体构件,另一类是武器弹药,还有一类就是船员们打的生活物资了。

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嘉庆年间的铜钱,还有为数不少的已经在交火中用掉的弹壳和炮壳。经过清点,这些弹壳和炮壳数量众多,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型号,此外还有很多炮弹的引信与拉火。

光看这一些,就足以想象当年那场中日海战是有多么激烈了。



而考古专家们找来找去,始终没有在这些沉船遗物中,找到没有使用过的武器弹药。

按理说,定远舰这么大的一艘军舰,配备了4门后膛炮,另有20多门副炮,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船上还有大量的服役士兵,不可能没有备用的弹药遗存。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那场海上大战开始说起。

“中土之患”

在19世纪,从日本占领了琉球群岛又对台湾岛开始发难开始,清廷重臣李鸿章就意识到了日本这个岛国,将来成为“中土之患”



在李鸿章的一再提议下,清政府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并于1875年建设了北洋水师。水师建成后,光有人不行,还要有足够强悍的军舰才行。但是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哪有独立建造军舰的能力。

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从国外买军舰。

由于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他们刚开始买回来的军舰普遍质量低劣,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威震敌人。李鸿章便亲自与德国的造船厂签订协议,他们出钱,德国人帮忙建造。



在耗资282万两白银后,清政府从德国的造船厂买回了两艘重量级军舰,由李鸿章作主,分别命名为“定远舰”和“镇远舰”。

其中,定远舰当时花费了170万两白银,在当时的海军中堪称“第一铁舰”,足有94.5米,吃水深度达到了6米,能够一次性横渡太平洋。

“定远”这个名字寓意深刻,起的是“安定边远”之意,它的战斗力也极强,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单舰装备22门火炮,主炮甚至能够轻轻松松击穿300毫米厚的铁甲。

这样威风凛凛的军舰在正式投入服役后,很快就被钦定为北洋水师的旗舰,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宣扬国威,清政府曾多次派遣定远舰出访俄罗斯和日本等国。



当定远舰在日本海岸停靠后,日本人被深深的震撼了。

正如李鸿章预料的那样,日本政府一直心怀不轨,妄图染指中国大地。他们为此多次派出大量德国间谍来到中国活动,试图摸清中国最真实的情况。

这些间谍将中国的乡间小路、偏远山区的煤矿都标在了地图上,日本政府得以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商贸经济以及民族性格。



图:丁汝昌

他们对中国了如指掌,当时清政府却对他们一无所知,只觉得有了定远舰就足够强大了,因此在收到日方希望进行水军交流的请求后,就让丁汝昌驾驶着定远舰和镇远舰去到了日本。

谁知,日本人借机登舰,很快就摸清了定远舰的火力和构造,转头就开始以定远舰作为假想敌,发展自己的海军。

1984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两军先是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展开激战。定远和镇远二舰果然发挥出了不俗的作战实力,先后击中了日军的松岛号和赤城号,使其丧失了作战能力。



图:“松岛号”

但是随着战斗深入,中日海军在技术方面的差距,使得北洋水师渐渐落于下风。

当时水师舰队中“致远舰”在日舰围攻下,全舰受伤。指挥该舰的邓世昌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驾驶军舰全速撞向了日军的主力舰“吉野号”,但途中被敌军炮弹击中,致远舰被炸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本来还有希望得救,但他拒绝了。他的爱犬奋力游过来,想救他上岸,邓世昌忍痛将爱犬按入水中,他自己也与军舰一起壮烈牺牲了。



甲午中日战争告诉我们什么?

邓世昌与致远号壮烈牺牲后,北洋水师很快也坚持不住了。

在坚持了5个小时后,水师只能选择保存实力,退守到威海卫军港。但是日本海军不依不饶,准备攻占威海卫,消灭北洋水师。



在黄海一战后,北洋水师怎么也凑不齐能够维修军舰的维修工,但是日本海军却只用了5天的时间就将军舰修复完毕。

1895年1月,日本海军进犯威海。定远舰被日军的鱼雷艇击中,在刘公岛的东南海域搁浅。

这艘原本威力无与伦比的铁舰,如今却成了一座失去移动能力的副炮台,只能在刘公岛东南海域开炮支援。

更令指挥将领丁汝昌感到心寒的是,手下人报告说,方伯谦和吴敬荣见情势不对,已经趁乱逃跑了。他意识到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留给他的路只剩下牺牲与被俘这两条。



图:方伯谦和吴敬荣

丁汝昌是绝对不会选择投降的,他也不愿看到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定远舰落入敌人手中,于是便决定将舰船炸毁,就连其他的小舰船也不例外。

1895年2月9日下午,已经搁浅的定远舰内装入了350磅炸药,自爆殉国。

“苟丧舰,必自裁”,为实现这一诺言,丁汝昌和部下刘步蟾也服毒自尽。

在125年后,考古队员们找到已经锈迹斑斑的定远舰遗骸时,还发现大量的弹壳和炮壳,却没有发现备用的弹药遗存,这恰好说明当时定远舰已经将舰上所有的弹药都打光了,为抵抗外敌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在定远舰自爆后,海面上还有很大一部分舰体就被日军拆下来,带回国内,还建造了一座定远馆,用来讥讽北洋海军。如今考古人员发现的定远舰遗址,其实只是当年军舰的一部分,剩下的都被日本人拿去了。



除了在遗址上发现弹壳和炮壳,考古队员们还发现了当年船上船员们遗留的牙刷和水杯等生活用品,充满了生活气息,甚至还有他们吃饭时剩下的肉骨头。

这些发现勾勒出了百年前,这群年轻人们在船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禁让考古队员们落下了眼泪。他们曾经也风华正茂,心怀理想,愿意为捍卫国土殊死一搏,只可惜生在了一个腐朽的王朝中,面对国难拼尽全力,仍不能力挽狂澜。

等到了2020年,考古已经接近尾声,考古人员本以为遗址已经没有其他文物了,他们的探测仪器显示,在海底还有个块头不小的神秘物件。

等水下考古人员怀着好奇将其打捞上来后,整个打捞现场都沸腾了。

原来那竟是一块定远舰的残骸碎片,它的打捞上岸,意味着我国对百年前的那场海战研究,即将又能向前推进一大步,它也将成为无声的有力证明,向后人默默讲述那场屈辱的战争。



定远舰留下的不只是屈辱的象征,也告诉了我们,对日本必须永远警惕,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务实向上,真正拥有超越日本的海军力量,彻底压住他们的气焰,化历史教训为动力,继续向前不断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