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木耳,见过吗?在木耳之上,能清肺养阴,多食饫人,润肌童颜


石木耳

来源产地

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地衣体。四季可采,拣去杂质,洗净,晒干备用。生于裸露的岩石上,尤喜生在硅质岩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别名石耳、岩菇、脐衣、石壁花、地耳。


【原形态】

原植体单叶,厚膜质,干燥时脆而易碎。幼小时近于圆形,边缘分裂极浅;长大后的轮廓大致椭圆形,最大时直径达18厘米;不规则波状起伏,边缘有浅裂,裂片不规则形。脐背突起,表面皱缩成脑状的隆起网纹,或成效条肥大的脉脊;体上常有大小穿孔,假根由孔中伸向上表面。上表面微灰棕色至灰棕色或浅棕色,平滑或有剥落的麸屑状小片;有时有与母体相似的小叶片,直径达7毫米。下表面灰棕黑色至黑色。脐青灰色,杂有黑色,直径达4~10毫米。假根黑色,珊瑚状分枝,组成浓密的绒毡层或结成团块状,覆盖于原植体的下表面。子囊盘约数十个,黑色,无柄,圆形,三角形至椭圆形。

性味功效

《饮片新参》王一仁

石木耳

形色:色灰白微黑,形如木耳。

性味:甘凉滑。

功能: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

分量:一钱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中寒泄泻者忌用。

《岭南采药录》萧步丹

性泻火,亦能止泻,山蔬中佳品也。


《本草纲目拾遗》

群芳谱:石耳,一名灵芝,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岩上,远望如烟,庐山亦有之。状如地耳,山僧采暴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

粤志:韶阳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当大雪后,石滋润,微见日色,则石生耳。大者成片如苔藓碧色,望之如烟,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饫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南粤琐记;凡青石以烈日辄出汗,汗凝结则成石耳。青为木气故生耳,若白石则否。或曰,此亦蕈之类,厚者蕈,薄者耳。或曰,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其在阴洞者为乳床,在阳岩者为石耳。石耳之美,见称于伊尹,其言曰:汉上石耳,盖上古已珍之矣。

性寒,或曰平,味甘腴,无毒。药性考石耳寒平,石崖悬珥,气并灵芝。久食色美,益精悦神,至老不毁。泻血脱肛,灰服愈矣。名胜志安吉州梅溪石门中产石耳,食之止热。

时珍曰: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


《 本草纲目》

【气味】甘,平,无毒。

颖曰:冷。段成式曰:热。

【主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吴瑞)。明目益精(时珍)。

【归经】

肺;心;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