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直接出现“阳旦汤”的名称

妇人产后风:阳旦汤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太阳中风:小阳旦汤(桂枝汤)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首先用来治疗“太阳中风”证。

原文:

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e)恶寒,淅淅(xi)恶风,翕翕(xi)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二两(炙zhi),大枣十二枚(孹bo)

注:一两=15.6克,一升=200毫升

服用方法:

以上五味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服后,需服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服后一时许,遍身微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汗流如注,病必不除。若服一升后出微汗,病解,后面的要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出汗,继续服一升汤药和热粥,过1-2小时,还不出汗,继续服用,方法如前。一日一剂药,病重者可连服二三剂。严禁吃生冷,肉面,酒类等食物。

注解:

这里“阳浮而阴弱”,风邪加在阳经上,阳气浮,病在表,发邪热;刚好阴经弱,于是引发邪汗(没有运动就出汗,是不正当的汗)。

桂枝汤,是加强阳经的力量,包括少阳经、太阳经的力量,以抵御风邪。桂枝汤方中也有扶阴的药(如芍药),可补救“阴弱”。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的症状。

“鼻鸣”应是阳明经的症状,太阳病会影响到阳明经,阳明经有气逆会鼻鸣。

“干呕”,也是阳明经的症状,太阳病会影响到阳明经,阳气外泄过多,胃阳也会虚弱,胃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

桂枝汤的组方原理:

桂枝为升阳之上药,为诸药“先聘通使”。桂枝的核心功能:加强小肠经和膀胱经之阳气,加强胃阳(阳明)升散到全身的能力,可到达周身肌肉, 能透达皮毛(所以能“解肌”)。桂枝性温,其气浓香,有微微的甜味。桂枝的气没有薄荷、白芷那么轻扬;也没有川芎、当归那么浓厚。薄荷,白芷走表走巅;川芎、当归走里走血,桂枝则比较中正,主要走到肌肉,所以可“解肌”。桂枝味辛属木,木克土而可入脾,脾主肌肉,所以桂枝可升阳、解肌等。

芍药为“花相”,“相”有“治节”之能,可敛阴、养血、柔肝。佐制桂枝,防止桂枝升阳、向外走得太快。白芍,其性阴而降,味酸(没有五味子、山茱萸和乌梅那么酸),微苦,有酸敛但不强势,象温柔的女子之阴敛,能引起阴的能量(血、津液)下行,回归于腹部(所以常用于治拘急的腹痛),因为阳升极则为阴,为防止阳亢不转阴,所以用芍药以收敛,助阳极转阴回转下行。芍药之苦也能泄去一些实邪(不是很强势的那种实邪),特别是肝经中的刚性邪气。

桂枝与芍药,一发一收,形成一个圆运动,正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可以理解为桂枝是“阳化气”,白芍药是“阴成形”,调和阴阳。

姜,发散而温中,桂枝汤中用生姜,既助升太阳,又助胃阳明。

大枣,化味药,甘而兼辛,微温,汁黏,入脾而走肝,生姜加大枣,这两药加强脾胃津液很合适。

甘草是“国老”,入脾,补脾,调和诸药。炙甘草补中最快。

整个方子很中正,攻守兼有,但攻势不强,所以服了药之后还要喝粥,用谷类直接补充津液营养。桂枝将阳气送到体表,白芍的作用相反,负责将阴气收回,以便再次升阳外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太阳中风这个证因为已经出了汗,不但太阳虚了,阳明也虚,不但阳虚,阴也虚,营气、津液虚了,脾胃弱了,所以要重视“建中”,建中洲,补脾胃。所以,后面的“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饴糖。

附张锡纯论:

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吴越按:营卫走全身,这句话过于狭窄),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推原其卫气不能卫护之故,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灵枢》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由斯观之,营卫原与胸中大气息息相通,而大气实为营卫内部之大都会,愚临证实验以来,见有大气虚者,其营卫即不能护卫于外而汗出淋漓,夫大气原赖水谷之气时时培养,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惟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胸中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或问∶桂枝汤提纲中原谓阴弱者汗自出,未尝言阳弱者汗自出也。夫关后为阴主血,关前为阳主气,桂枝汤证,其弱脉惟见于关后,至关前之脉则见有浮象,未见其弱,而先生竟谓桂枝汤证之出汗,实由于胸中大气之弱,不显与提纲中之言相背乎?答曰∶凡受风之脉多见于关前,提纲中所谓阳浮者,其关前之脉因受风而浮也,所谓阴弱者,知其未病之先其脉原弱,至病后而仍不改其弱也,由斯而论,其未病之先,不但关后之脉弱,即关前之脉亦弱,既病之后,其关前脉之弱者转为浮脉所掩,而不见其弱耳。然其脉虽浮,必不任重按,是浮中仍有弱也,特古人立言尚简,未尝细细明言耳。

是以愚用桂枝汤时,恒加黄芪以补其胸中大气,加薄荷以助其速于出汗,不至若方后所云,恒服药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药以退热(但用芍药退热之力恒不足),即以防黄芪服后能助热也(黄芪、天花粉等分并用,其凉热之力相敌,若兼用之助芍药清热,分量又宜多用)。若遇干呕过甚者,又宜加半夏以治其呕,惟此时药局所鬻之半夏,多制以矾(虽清半夏亦有矾),若用以止呕,必须用微温之水淘净矾味,用之方效。

愚治桂枝汤证,又有屡用屡效之便方,较用桂枝汤殊为省事,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得汗即愈。

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匹林之性其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扩展至更多的“太阳病“:小阳旦汤(桂枝汤)证

原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

此条讲的是不管是否由中风引起的“太阳病”,只要符合这四个症状,都可用小阳旦汤(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外未解:小阳旦汤(桂枝汤)

原文: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注解:

桂枝汤是升阳的,脉浮而弱,就是表阳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宜桂枝汤。

原文:

44太阳病,外在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

这一条同前一条讲过的。

原文: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这一条讲误治后,脉还浮,病邪还在外,用桂枝汤。

原文: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伤寒发汗已解”,过了半日又有烦和脉浮数,阳气仍不足,表邪仍有,继续用桂枝汤。

荣气和、卫气不和:小阳旦汤(桂枝汤)

原文: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

经常自汗出,就是出虚汗,宜用桂枝汤。

荣即营,营气;卫即卫气。卫气不和,卫气不能充实体表,既不能防风邪入侵,又不能防营气外泄(出汗)。

桂枝汤能治卫气不和的自汗出。

太阳病荣弱、卫强而发热汗出:小阳旦汤(桂枝汤)

原文: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解:

上一条是讲荣气和、卫气不和而自汗出;这一条是讲卫气不和(卫强),荣气也不和(荣气弱)的发热汗出。这里的“卫强”,应是因为受了外感的邪风而显得强——“太过”,而不是正气足。这种情况用桂枝汤。

伤寒头痛+衄:小阳旦汤(桂枝汤)

原文: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

不大便六七日,这是里证;头痛和发热这是表证。表里同病要先表后里,但如果里证严重紧急,应该先治里。这里六七日不大便,阳明里实已经很严重了,所以用承气汤。

如果小便清,说明肾和膀胱没有热,里没有热,病邪不在里,还在表,因此可以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加上头痛、衄血的症状,就宜用桂枝汤。

衄血,包括鼻衄和齿衄,在伊尹五脏虚实补泻汤中,主要心包实证(有热),用泻心包汤。

这里用桂枝汤,类似于用肉桂引火归原法——引在上之心包火下行,走小肠、膀胱而升太阳之气。

太阳病误下之后导致邪气上冲:小阳旦汤(桂枝汤)

原文: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注解:

太阳病表阳虚之桂枝汤证,应当升阳解表。现在误用下法,表阳仍虚,表邪恶仍在,阳明不能由太阳、少阳而升散,则气逆上冲。仍用升阳的桂枝汤,桂枝是补肝汤君药,肝虚证本来就有“气逆六证”。桂枝汤与其说是治汗出的太阳病,不如说是治阳气虚的太阳病更准确。有人说桂枝汤是治冲逆的,这当然也对,但这只说明了桂枝汤的一个功能。

阳明病:小阳旦汤(桂枝汤)证

原文: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这应该是风伤阳明经之表(比如面部),阳明经在表的卫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这里的“脉迟”,应是提示阳明之阳气不足。阳明经的表证,没有“脉浮”,也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是升阳的,也包括对阳明经的阳气不足的治疗。

太阴病:小阳旦汤(桂枝汤)证

原文: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

太阴有肺太阴与脾太阴,肺太阴主皮毛,也有“表证”。有些不熟悉六经、十二经脉分布与走向的研究者认为太阴无表证,其实是有的。

如果手太阴肺经受病——伤寒也好,其它病也好,如果脉浮,就可以用发汗的桂枝汤。

附张锡纯论:

太阴之病,有时可由汗解者,然必须病机有外越之势,原非强发其汗也。

脉浮者,乃太阴之病机外越,原可因其势而导之,故可服桂枝汤以发其汗也。若其脉之浮而有力者,宜将桂枝减半(用钱半),加连翘三钱,盖凡脉有浮热之象者,过用桂枝,恒有失血之虞,而连翘之性凉而宣散,凡遇脉象之浮而有力者,恒得之即可出汗,故减桂枝之半而加之以发汗也。恐其汗不出者,服药后亦可啜粥,若间有太阴腹满之本病者,可加生莱菔子三钱,盖莱菔子生用,其辛辣之味不但可以消胀满,又可助连翘发汗也。

霍乱用小阳旦汤(桂枝汤)的情况

原文:

387(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

这里透露了桂枝汤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消息和解其外”。桂枝汤是小阳旦汤,升阳气,包括少阳经,少阳为枢,有和解功能。这是桂枝汤的重要功能。

所以,凡是需要通过向外(表)升发阳气来调节身体功能、和解寒热等矛盾的症状,都可以考虑用桂枝汤。

身痛说明身体的阳气不足,吐利之后意味着阳气虚、营卫都虚。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用桂枝汤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金匮要略:自缢急救用桂枝汤

杂疗方第二十三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疑似症状但不能用桂枝汤的情况

原文: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

这是坏病,不能用桂枝汤。经过了汗、吐、下、温针,身体的阴阳可能都虚了,不能再升阳气,因为阴虚则不足以支持升阳气。

这里,“解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桂枝怕不能透达皮毛,而且发热力量也不够,需要借助热粥才能微微发汗。

桂枝是解肌的,就是将能量送到肌肉,不是开表开毛孔的,开表的是麻黄。若这个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也就是伤寒表实证,你若将能量送到肌肉,毛孔却没打开,这就是关门放火,情况就不妙了。麻黄能能宣通孔窍,合桂枝这种能将阳气送到肌肉的药,更能发汗。

原文: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行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注解:

这是中风但里虚(阴虚)较严重的病证,误用了桂枝汤,而且加了附子、加大了桂枝的量使汗出。因出汗过多,加上本来就阴虚,阴不涵阳而亡阳,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的阳明内结证,还有“谵语烦乱”、“两胫拘急”等症状。阳明内结(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太阳浮越在外,这是“亡阳”的症状。急用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等补救,然后再用承气汤消除阳明内结。实际上,这里阴也虚,阳也虚,所以张仲景取中,用加强脾胃的方法,阳与阴同时生起。

此处引用了“阳旦”之名,可证实桂枝汤确实是来源于伊尹的阳旦汤。

原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 四两(炙) 干姜 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一天分两次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 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解:

这一条与上一条是差不多的。最后说,如果“重发汗,复加烧针”,那阳气往外耗散就更严重了,所以要用四逆汤补救。

因体质问题不适宜用桂枝汤的情况

原文;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解:

酒客喜吐,而桂枝汤多甘味,所以酒客服后易呕吐。爱喝酒的人,胃里常有湿热,桂枝汤中多甘温补中救津液的药物,甘甜本身就是助湿热的,以桂枝汤为主要成分的小建中汤可治脾胃虚证,而不能治胃中的实证和湿热证。

原文: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也有作“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解:

经常呕吐的人,可能胃里有热、有溃疡,服升阳达外的桂枝汤,会呕吐,甚至会吐脓血。桂枝,生姜温散之力过强,如果是热证的溃疡,容易造成胃出血。

用针灸配合使用桂枝汤的情况

原文: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解:这里讲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服了桂枝汤后烦不解,风邪未解,而心却产生了热,所以烦。在这种情况下可结合针灸,针刺风府、风池两穴。针刺这两穴对于治疗外感风邪的病,很好用。治过很多案例,基本是针下病除,特别是初感风邪之时。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

第三类:特别课程: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