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请参考吴越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书中第一篇《伊尹五脏补泻方在伤寒金匮中的运用》中的第三章《伊尹救误治五脏泻方在伤寒金匮中的运用》。


金匮要略“欲作奔豚”:几个方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头痛发热,利尿去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xi)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吴越讲解:

本条的实质,是原来通过服桂枝汤或用泻下法来祛病邪,但表证仍在,而且水湿停于心下,导致“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这可能跟患者原来的体质有关,很可能患者本就来湿气重,特别是湿阻中焦,发汗或泻下后,湿气排不出去,而阳气却少了,阴气因阳气少而会逆升,所以就出现了这些症状。

“心下满”,心下一般来讲指的是心脏以下腹部以上,胃周围的这一片区域。心下满说明湿气囤积在这个区域,所以感觉到胀满。

“微痛”,只是轻微的反应,可见还是以满为主。

“小便不利”,这里说的是水湿不运化的“小便不利”。有津液虚极的小便不利;有热炽伤津的小便不利;有湿证的小便不利。这一条的小便不利是湿证且偏向于阳虚的,当然没有那么寒,治重寒的湿证,需要在茯苓、白术之外加上干姜、附子。这里连桂枝都不用,而只保留用生姜升阳。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乃松根之精华。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无色无味,其实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性味,在本草上称之为“淡味”,味淡的东西性质是向下的,就像清水永远往下渗一样。甜的东西才会黏住,所以甜入中焦。茯苓不寒不热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将水湿这样清稀的东西带下去。有说茯苓利水,有说茯苓安神,有说茯苓治眩治心悸,都是茯苓的功用。

白术是化味药。白术根入药,有香燥之气,其气偏厚,是一种温厚的香气,主要在中下焦起作用。《神农本草经》上说白术主湿痹,死肌,止汗,消食。湿痹、消食很好理解。死肌呢?脾主肌肉,脾健运了,肌肉自然能得以滋养而生肌。白术还能化湿为津液,所以说白术是化味药,可化湿,不应该用“燥湿”来形容其功能。所以,甚至有人用白术治便秘。苍术和白术作用相似,其气更香燥,运行力更强。古人是苍术、白术不分的,统称术,临床上可以兼而用之。

茯苓和白术经常配伍使用,是常用的祛湿药。这两样药综合起来可以这么理解,白术将能气化的水湿气化为津液,让人体利用;茯苓将不能气化的废水淡渗下去排出体外。所以这两样药能相须为用。

这个方可看作是伊尹救误治泻肾汤的应用。

当然,这个方也可以看作是玄武汤的弱化版,没用附子,用了姜,因为症状轻。本质都是利水祛邪。

因为无汗,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有人认为此条文有错误,认为:应该是去芍药,而不是去桂枝,因为仍有表证,所以不可能是去掉桂枝;芍药是敛津液,是阴成形的,而此条有湿证,湿为阴邪,所以不能用芍药。其实芍药在真武汤中也用,张锡纯曾明确指出其使用之妙——于一堆化湿药中,用芍药,正是敛真阴而补血,起反佐的妙用。

附:参苓白术散可看作伊尹补脾汤与泻肾汤复合化裁方 伊尹补脾汤

伊尹小补脾汤:人参、山药(或甘草)、干姜、白术

伊尹大补脾汤:人参、山药(或甘草)、干姜、白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吴越注:伊尹小补脾汤与理中汤很相似,基本一致。

理中汤,也称作人参汤(以君药名称之)。

在张仲景方中,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姜等常用于补脾。

后世的参苓白术散与补脾汤关系密切

名方参苓白术散出自《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

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

第三类:特别课程: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